首页 -> 2008年第16期

命价考略

作者:吴 思



生为六十万大洋,外加一百支步枪、三万发子弹、两百盎司上等烟土、五十码黑缎、一百只金戒指、三十只金手表、两挺重机枪、五万发子弹、四支毛瑟枪、一百二十把左轮手枪、一百二十支来福枪并配子弹。倘若一个星期内不予答复,就割下波利女士和科克伦先生的耳朵奉上。倘两个星期内不见答复,就毙了他俩。万勿以为我等心慈手软,仅危言耸听而已。不照此办理,定然说到做到。
  信里还提到,如果日本人一周内撤出满洲,他们就无条件地交还洋票。
  价格如此巨大,就连印加国王的命价都不及此数,但土匪硬是开出来了。对此,绑匪北霸天和波利有一段对话:
  波利说:“我俩都是小人物,你怎么老是看好我们值一大笔钱,肯掏钱救我俩的只有我父亲,可是他的钱根本就不多。”
  “你们政府会掏钱的。”北霸天肯定地说。
  “不,不会的。他们为什么要掏钱?对政府来说,你我都算不了什么。”
  “那么让日本人掏钱,他们有责任,就该负担这笔钱。”
  离奇的是,后来日本人确实掏钱了,他们出面谈判,达成了协议。1932年10月20日,日本人用马车拉着两个红色的大箱子,其中装满了崭新的票子,从中国土匪手里赎回了英国人质。这就意味着,中国土匪看得比较准,比英国人质更清楚地认清了形势,算清了利害。
  据说,由于人质危机,英国海军开进了中国内河,威胁日本说,如果他们不解决此事,英国就要自己解决。这样一来,英国人质的生死就成为英国介入满洲、干预日本统治的借口。日本人不能让这个借口成立,英国的介入对他们巩固满洲的统治太不利了,于二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只好向土匪付了成箱子的钱。在这里,英国人质的命价,取决于日本人肯花多少钱避免英国军队介入所造成的麻烦。
  人质亲属赎票的计算比较简单,只要考虑支付能力和自身利益就行了,官府则不然,在赎票问题上的计算和谋略还可能更加复杂。总之,亲属赎票不必考虑外部效应,亲人安全第一,政府则是秩序第一。
  
  人命的计算
  
  历史上数目最大的人命计算发生在1230年。
  《元史》中记载,太祖(成吉思汗)之时,每年都在西域打仗,无暇经营中原,中原一带的大多数官吏私自聚敛财富,资产多至巨万,而官府却没有储存。因此,近臣别迭等人建议道:“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别迭等人把国库空虚归昝于农业,误以为汉族农民对国家财政没什么帮助,不如空出这块地方放牧。
  耶律楚材是高度汉化的契丹贵族,他知道农业对国家财政的贡献大于牧业,于是对皇上说:“陛下即将讨伐南方,军需从哪里出?如果均平确定中原的地税、商税,征收盐、酒、铁冶、山泽之利,每年可得50万两白银、8万匹帛、40余万石粟,这些物资足以供应军需了,怎么能说无补呢?”
  皇上说:“你为朕试试看。”
  于是,耶律楚材在燕京等十路(元朝的行省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建立了征税体系。1231年秋,皇帝到大同,十路的税收登记册和征收来的金帛都陈列于廷中。皇帝大喜,当天便拜耶律楚材为中书令(宰相),事无巨细,都先与他商量。
  上述白银、粮食和布帛的总数,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大约可以折为70万两白银,这笔钱救了多少中原汉人的性命呢?当时占据北方的金国人口在6000万上下,金国设十九路,扣除人口最多的南京路(开封一带)和山东东路(今山东半岛一带),人口折一半,再比耶律楚材设置的十路少一两路,仍有2000万条性命,平均每条命每年可以贡献三分五厘银子,约等于人民币14元。
  皇上为什么不降旨扫空汉人?关键就在这14块钱。
  换个角度说,汉人以每人每年14元的赎金,从皇帝手里买下了自己的性命。这个交易隐含的制度前提是:平民的性命不属于自己,生杀予夺由暴力统治集团说了算。
  两年后,同样的事情又在开封重演。在攻克汴粱的前夕,蒙古大将速不台派人向皇帝请示报告,他建议说:“金国人抗拒持久,我们的士兵多有死伤,城下之日,应该屠城。”速不台的建议是有根据的,按照成吉思汗时代的规定,攻城时敌方如果抵抗就属于拒命,城破之后必须屠城报复。
  耶律楚材闻讯后,“驰入奏”,对皇帝说:“将士们辛辛苦苦数十年,想要的不就是土地和人民吗?得了土地,却没有人民,土地又有什么用!”这番话说得比较虚,压不住皇上的杀心,“帝犹豫未决”。于是耶律楚材把开封工匠每年能够生产的弓箭和盔甲的数字都报了出来,并且与蒙元每年的军需做了对比,扎扎实实地证明了他们对国家的用处。算清了用处之后,皇上同意了这个说法,下诏只杀完颜一姓,其余勿问,开封城内147万人因此获救。
  当然,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更没有菩萨皇帝。人民的生存权与牛羊猪鸡的生存权一样,说到底,还是自己用肉蛋奶和皮毛换来的,耶律楚材的作用,无非是帮助皇帝认清了汉人的真实价值,纠正了别迭的错误估计。
  
  编辑/蔡元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