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2期
白登脱围,没有任何计谋的“秘计”
作者:避雪斋主
在匈奴方面,北方大草原的风俗,从来都是把女人当成财产的,认为女人只不过是“看着快马的脊梁,凭着利枪的锋尖,迎来的下贱女人”。父亲死了,儿子可以以后母为妻;长兄死了,活着的弟弟就可以把长兄的妻子占为己有。冒顿单于当然也从他老子头曼那里继承了一堆女人,单于阏氏忌妒估计也忌妒不过来。因此把阏氏比作中原一个爱吃醋的王妃,是一种一厢情愿、毫无根据的浅陋比附与想象。如果阏氏真的是因为忌妒而放走了刘邦,那么结果是什么呢?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是,刘邦从白登山回来后,采取了对匈奴和亲的政策。不仅没挡住大汉美女,反倒变成了明正言顺地大批量输入,这阏氏可亏大了。
第四,兵法云:围城必缺。在白登山上还有个城池可以防守,一旦出了城,在旷野之中,匈奴的铁骑正好可以纵横驰骋。所以若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刘邦是绝对不会出城的。试想冒顿单于为了歼灭汉军,用了多少心机。史书记载,刘邦出征之前,派出十余批使者到匈奴和谈,实为打探匈奴内部军情。冒顿单于知道汉人会刺探情报,所以将精兵肥畜藏匿起来,让汉使看到的尽是老弱残兵和瘦弱牲畜,汉使都回报说匈奴可击。因此可以说冒顿单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志在聚歼刘邦及汉军于该地。在这种形势之下,陈平怎能负责任地告诉刘邦,匈奴真的是要放他一马,而不是将计就计放出去再杀?
秘计真相
如果传统的推论并不可靠,那么真相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暂且先把种种猜测都放下,绕开眼前的重重迷雾,直接看其结果,也许会让我们的眼睛更亮一些。
结果大家也都知道——刘敬奉命“往结和亲约”。
和亲协议的主要条款有两条:第一,以汉公主嫁与匈奴单于为阏氏,每年多次向匈奴送去丝绸、稻米及其他食物的大量礼品;第二,汉朝开放边市与匈奴通贸易,双方结为兄弟,互不侵犯。这意味着匈奴不用费力就可以得到比出兵掠夺还要多得多的财物,通过边市又可以获得汉朝精良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可见协议的约束主要是针对汉朝方面的,匈奴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回报。无论汉朝如何美化自己的这一行为,和亲都带有明显的妥协性。
贾谊在《势卑》中更是直指和亲的屈辱性,他说:“匈奴侵甚侮甚,遇天子至不敬也,以汉而岁致金絮缯彩,是入贡职于蛮夷也,顾为戎人诸侯也,势既卑辱,而祸且不息。”就是说汉朝向匈奴赠送财物的实质就是向匈奴进贡,大汉王朝等于已经沦为匈奴的一个诸侯国,是臣服于匈奴的,而并非什么兄弟。
刘邦的和亲协议,堪称中原外交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对刘邦来说,这显然并不是一个容易作出的决定。况且刘邦已用秘计骗过了冒顿单于,成功脱身。虽然手段不光彩,但某种程度上仍然是个胜利者。所以原则上讲他更是不可能轻易走这一步的。
但结果是他回来后却恰恰这么做了。
在将传统的说法排除之后,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刘邦并没有在白登山成功脱围!
暂且把这当成一种假说,我们再回头去看看整个事件的经过,看看所有的疑惑能不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刘邦在白登山“七日不得食”,已是岌岌可危的生死关头,为了保命而签下这个城下之盟。冒顿是得到利益而退兵的,而不是因老婆忌妒而退兵的。以当时刘邦的处境,被迫签下这样一个城下之盟显然是十分屈辱的,这也就是对此秘而不宣的原因。
但假如这份协议是由汉朝主动签订的,那么情况就会大大不同了。在堂皇的和亲外衣掩盖下的不平等条约,更不容易被人发觉。因此,对刘邦来讲,当务之急就是要制造一种“成功脱围”的假象,其次要为这个假象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一般来说,人们宁愿被人认为卑鄙,也不愿被人认为无能,一句“无毒不丈夫”依然可以说得豪气冲天。陈平的“秘计”虽然会被误读为卑鄙,但是它非常成功地制造了一种假象:大汉王朝仍然掌控着整个局面,决定着事件的走向,并未到被人用剑抵着喉咙的境地。
因此,所谓“秘计”实际上是散布在世人眼前的一枚烟雾弹。
然而一个谎言通常都要用一百个谎言去圆,为了维护成功假象,他们使用了秘计;为了让人相信秘计存在,又需要若干个谎言。
第一,和亲必须要由“自己人”提出来。
《汉书》上说:“和亲之论,发于刘敬。”其实这只不过是刘敬与刘邦合演的一出双簧而已。试想在此之前,和亲都是在诸侯国之间进行,而从没有与蛮族和亲的先例。刘敬敢劝皇帝老子把女儿远嫁大漠,是他真的胆大还是奉命而行?刘邦一听就准奏,是从谏如流还是顺坡下驴?
第二,假如真的是命悬一线,仅靠一条秘计就脱围了,往往会使人觉得这条秘计太神奇,太神奇了就不可信了。因此在秘计之外,白登之战还有强大的后援“大军”。《史记》与《资治通鉴》上都提到了刘邦的“大军”。《史记》上说:“从解角直出,竟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而去。”《资治通鉴》也说:“至平城,汉大军亦到,胡骑遂解去。”
所以就又有人推测,冒顿单于是因为刘邦的主力部队就快到了,害怕遭到内外夹击才撤围的。试想,如果汉朝真的后援将到,刘邦完全可以守在山上,静待援军,而不必冒险突围。当时汉军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天气,冻饿了七天七夜之后,很难说还有什么战斗力。而匈奴铁骑却是吃饱穿暖,严阵以待。在这种情况下汉军下山,无异于羊入虎口。再者,如果冒顿单于害怕遭到内外夹击,那么当这群毫无战斗力的人下山之时,岂不正是一次将其歼灭的天赐良机?因此持这种说法者还不如干脆认为,冒顿单于爱阏氏真的是爱得不行了。
所谓的“大军”仅仅是为了告诉世人:大汉朝既有“秘计”脱身,又有“大军”作后盾,是上了双保险的,一切尽在掌握!
第三,一个更不容易察觉的障眼法,就是阏氏对冒顿单于的说辞。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阏氏劝冒顿单于的话是:“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也就是说,冒顿单于通过武力将大汉占为己有,可想治理好也是很难的。这样的分析确实在理,以匈奴游牧文明与中原冠戴之邦的巨大差异,这句话冒顿单于应该也是能听得进去的,他应该也还没有作好当大汉皇帝的心理准备。
但是这能够作为冒顿单于无条件放走刘邦,计谋得逞的理由吗?不能。利用单于阏氏游说虽不是空穴来风,但是目的却并不是为了逃脱,而是为了向冒顿单于求和,保命!因为当时冒顿单于若想灭掉汉高祖实在是太容易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刘邦求和,冒顿单于都不一定能答应。
到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真正的“秘计”就是没有秘计。
然而,整个事件看下来,这又确实是一条高明无比的“秘计”。在制造了一条“世莫得闻”的“秘计”后,败仗变成了胜仗,屈辱变成了荣耀,城下之盟变成了玩冒顿单于于股掌之上,刘邦变成了临危不惧机智脱险的大英雄。至于后来的和亲、送礼,那是汉朝自己想出的对付匈奴的计策,是主动而非被迫的。讳莫如深的妙用就在于,它总是使人往别的方向去想,然而你越是猜想,越是远离事实的真相:真正高明的计谋就是没有计谋,讳莫如深的背后其实什么也没有。
编辑/杨志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