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2期
谁的赤壁
作者:曾纪鑫
20万对2万,10比1的比例,表面上看,曹军占据绝对优势。可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会觉得曹操的军力并非那么强大。曹军千里奔袭,尚未充分休整又顺江东下,已是疲惫至极,正所谓“强弓末弩,势不能穿鲁缟也”。加之北方士兵水土不服,病疫流行,战斗力大打折扣。而赤壁之战,主要是双方的水军之战,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建造玄武湖训练的水军,是用于对付荆州水军的,尚未训练成功,就因情势所迫匆匆南下,因此不堪重用;刘琮望风而降,曹操收纳荆州军士七八万人,其中水军不到三万,据有记载的孙权与刘表的六次水军交战结果来看,东吴全部获胜,没有一次失手,可见荆州水军实力也远远不及东吴。随曹操一同南下的水军没有实战经验,而荆州水军的作战能力又远逊于东吴,加之全是降卒,还来不及整训融入曹军,人心不齐、士气不振在所难免。两相比照,可见周瑜军队虽少,但在斗志、实力等方面,却居有相当的优势。
狭义的赤壁之战其实包括两次战役,一次是发生在赤壁江面的遭遇战,另一次便是人所共知的火烧赤壁。曹操大军顺流向东,周瑜水军逆流而西,两军在赤壁江面相遇。关于赤壁首战,《三国志·周瑜传》写道:“时曹公军众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东吴已经主动迎敌参战了,且打得曹军先头部队落荒而逃,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一严竣的事实仍未引起曹操注意,没让他清醒过来。如果说曹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仍陶醉其中,显然与实情不符。合理的解释是,此次遭遇战虽然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曹军的损失并不大,并且败在疾病,水土一旦适应,病情慢慢好转,就可以打个翻身仗了。曹军浩浩荡荡,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也确实没有必要草木皆兵地将两万东吴水军格外放在眼里。也许,曹操还想着孙权主动来犯,无险可依,无民可恃,正好可以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为下一步荡平东吴奠定基础呢。善于打仗的曹操初一交锋,马上看出己方水军不如东吴,于是便采取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将大军引向江北的乌林(今湖北洪湖市乌林镇),转入防御态势。其时已是十二月了,曹操就想在此过冬休整,等待明年开春再行进攻。结果曹军疏于防范,让周瑜钻了空子,以火攻方式使得曹操功亏一篑。
再就火烧赤壁的规模及结果来看,史书及《三国演义》等文艺作品多有夸大之嫌。两万水军,哪怕精锐无比,要想一口吃掉20万大军,无异于痴人说梦,况且曹操所率南下之军,也是久经沙场的精锐。于是,周瑜审时度势,认为只有速战速决,赶跑曹军,方为上策。周瑜部将黄盖也曾说道:“敌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所谓“烧而走也”,就是利用曹军的弱点火攻,将其赶跑。因此,火攻既是前奏,也是战役的主要内容。曹操千艘军舰沿长江北岸用铁锁连成一串,对前来诈降的黄盖没有任何防范,风助火势,冲天大火迅速蔓延开来,并延及岸上军营。各军舰一时间难以挣脱单独逃散,军士纷纷跳至岸上逃命。周瑜水军虽尾随黄盖擂鼓而进,但也只是虚张声势、吓唬吓唬而已,并未追到岸上与曹军展开大规模的殊死拼杀。火攻的主要作用与意义,不在于杀伤敌人,而是打乱敌人的阵脚,扰乱敌人的军心,动摇敌人的斗志。
曹操主动撤退,孙刘联军水陆并进,尾随曹军,紧追不合。曹操如惊弓之鸟,匆匆败退,逃得不快的残部与散兵,自然为孙刘联军所擒杀。
曹操经华容道(今湖北监利北)退回江陵,清点部队,损失相当惨重,但死于赤壁的军士为数并不多,只有一部分烧死者与溺死者,其余主要死于败退途中的饥饿、疾病与瘟疫。
赤壁一战,曹操水军船只全部被焚,但有相当一部分却是他主动烧毁的。据《资治通鉴》记载,黄盖仅以十艘装满火药的快船为先锋闯入曹军水寨,哪怕风势再大火力再猛,一下子也难以烧尽排列江岸的千艘军舰。只是曹操受到冲击与惊吓,觉得此次东征,经此一战,已无再战之力,遂决意全军引退。停靠岸边的军舰无法一同撤走,可又不能将这些船只、装备留给敌军,于是,曹操索性下令士兵四处放火,将余下船只一并烧毁,一艘也不留存。曹军撤退途中,应仍保有较强的步骑作战能力,并非史书记载或文艺作品描写以及后人想象的那么仓皇狼狈。为此,曹操后来在给孙权的一封信中为自己辩解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信中虽有粉饰自己之嫌,却也道出了火烧赤壁的部分事实,就连《三国志·吴主传》也说“公烧其余船引退”。
赤壁一战,使得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军事集团重新“洗牌”:刘备绝处逢生,终于逃脱了曹操对其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追杀,有了荆州南部四郡的地盘,从此不再寄人篱下像丧家狗似的东逃西窜;孙权的势力更加强大,不仅江东之地稳如磐石,版图还向西迅速扩张,本属刘备与刘琦的荆州,孙刘一场联盟之后,主人却名正言顺地换成了孙权;受到严重挫折的曹操不得不退回北方,水军的覆灭,使得他再也没有实力率军大举南下,要想攻克江南,没有强大,的水军,显然只能停留于幻想。赤壁之战成了曹操心头一个无法超越的隐疼与障碍,一把大火不仅烧毁了曹军的所有船只,也烧毁了他的勃勃雄心与冲天大志,终其有生之年,曹操的势力再也没有达到江南,仅局限于中原及北部中国。善于汲取教训总结经验的曹操,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已无法完成统一大业,于是便在内部采取休养生息、开源固本、富兵强国的策略,使魏国长期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为后继者征服蜀、吴奠定坚实的基础。
赤壁之战不论其范围、规模、时间、经过、细节如何,总之是给中国历史大局突然间来了个关键性的停顿与转折,东汉末年群雄角逐、分裂混乱的局面就此走向相对稳定的三国鼎立之势。
在感慨之余,“谁的赤壁”似乎也就找到了答案——
赤壁不是某一个人、某一群体的赤壁,今日之赤壁,是多重合力的产物,是参战的英雄豪杰、无名士卒以及后世无数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合谋、操纵、创造的结果。一句话,赤壁是中国的赤壁,是广大民众的赤壁!
编辑/汪微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