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4期



顺化与逆化

作者:王丽英




  其次,逆炼成仙。长生成仙是道教哲学的核心命题,也是道教追求的最高目标。“仙,长生迁去也”71,“老而不死曰仙”72,道教认为,人要长生成仙,就要逆炼归元,即逆宇宙演化次序而修炼,因为在道教看来,“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73,即顺而行之则生人,“形化精,精化气,气化神,神化虚”,即逆而行之则成仙,其修炼的步骤是:养形积精,练精化气,练气合神,练神还虚,最后复还太极混沌之初而与道合真,陈抟老祖的《无极图》就是以图形阐发“顺以生人,逆以成仙”的内丹修炼方法。所谓“逆以成仙”,就是说丹功对人体自身精气,必须加以导引逆转,以人力逆向自然演生的来路回溯上去,直至本根,实现人与“道”的一体化。即可得道成仙,这就是说成仙的秘诀在于逆化,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第一,食反自然之气。道教认为:道者,气也”74,气是道的形象化,气又是铸造神仙的重要材料,“食气者神明达寿”75,得气则生,无气则死。为此,道教教人食气,食如腹中胎儿所吸取的“自然之气”,又叫先天真一之气”,这种气孕育胎儿,“别无加杂”76,又此气至善至纯,“天地万物、水火刀兵俱不能伤,七情六欲、五贼四相俱不能近,究道实处,只一虚空而已”77,这种气,显然不是人所呼吸的阴阳之气,而是反自然之气,“反自然之气,心若婴儿,即生矣”78,能修成这种气,也就成仙了。第二,修自下而上之丹术,主要指内丹术。道教传统理论认为,人体五脏之气向后天方向运行就是人生的历程,就是顺行,也即顺化,而修炼则向先天方向运行,也就是超越人生,得道成仙的历程,这便是逆行,也即逆行,这便是内丹的理论依据,它取法天人合一的原理,把人体既比作宇宙,又比作炼丹之鼎炉,认为在以五脏为本的人体鼎炉中,象征水的脏为肾,象征火的脏为心,心位于人体的上焦,肾处于下焦,根据这两脏所处位置,火在上,水在下,怎样以火烹水呢?它从和气以成精的观点出发,提出以神运精气结而成丹之方法,即以意调运阴阳相交合,具体做到气下沉,即阳下奔,引火下行,气满而升,引水上升,使“阴在上”,做到水升火降,以火温水,火热水而成丹,成丹便能得道,得道便能成仙,这就是内丹的逆化成丹法,也即生命逆行,归根复命之学。第三,先修命,后修性。性命双修是道教的基本主张,道教认为:“命无性不存,性无命不立79,可见性命双修之重要,但在具体修炼过程中,道教尤其是南宗道教依照逆反成丹原则,提出先修命,后修性,如张伯端认为:“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守取满堂金”80。清人董元真解释道:“虚心者,谓修性也,实腹者,谓修命也……但此二者之义,俱为幽深,然虚心须要识心见性,此如水中捞月,一时难以捉持,而不若实腹之道,先采炼其真铅,有可下手之处,且教守取吾之精气,乃用神火烹煅,以成遍体真金,犹如满堂金玉之象,岂非易得之乎”81。可见,张伯端讲性命双修,是先修命,再由命达性。本来,性与命相反,性是本,命是末,先修命,后修性,最终返朴复元,与道合一,这正是道教的“五行颠倒术”和逆化的运用。最后,道教的外丹术也同样引用这一逆化思想和方法,道教认为,外丹之炼制,也要逆自然之易,夺造化之功,模拟天地人生成之理,“冶炼外丹,虽属有作,得而服之,全无所为。不须修习,即形返太无,神归大定,复还太极混沌之初,而与道合真矣”82。很显然,道教所追求的“与道合真”长生成仙,是逆化的作用,也是逆化的结果,它体现道教哲学强调生命的逆向演化思想。
  可见,道教的宇宙生成论,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和人皆有精气神,气绝神亡而死,这是一个由生入死的过程,是顺宇宙生成之化。但是,作为精气神合一的过程,即由万物回归于“道”的过程,才是真正由死入生的过程。由于“道”的特征是不生不死,万古长存,所以“道”既是顺化的起点,也是逆化的终点,起点与终点虽是同一东西,但通过逆化后,它们在内容上却有本质的区别。从个体的修炼来说,即明确由三归二(炼精化气),由二归一(炼气化神),由一归于道(炼神还虚),最后得道成仙。这一过程,就其哲学思想而言,当属逆化的范畴,就其思维而论,则属逆向思维,这是道教哲学思维的显著特征,它体现道教哲学辩证思维的逻辑性和超逻辑性的统一。换言之,道教的这种“逆向”思维,就其运动的法则来看,实质上就是超前的“顺向”思维,道教哲学打破常规,创造性地运用“反向”思维,抓住宇宙和生命发展的本质特征,预测出宇宙和生命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了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更为重要的是,道教的这种“逆反”思维,最终还发展为一种科学思维,促成了一系列的发明和创造。道教依照“逆天”思想,认为人有一种回天之力,天所不能为者,人可以为之,自然界所没有的,人可以创造,道教的许多科学技术,就是在这种逆反思维方式之下创发的,如炼丹术中的化学性能、化学反应、化学过程,就是道教徒在长期炼制丹砂实践中,使用“还丹炼制法”、“金液丹法”、点丹阳法”观察发现出来的,“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83,概述了从丹砂中分离水银和将水银还原为丹砂的化学过程,又“言还丹者,朱砂生汞,汞返成砂,砂返出汞,又曰白金黄石,合而成金,金成赤色,还如真金,故名还丹”84,描述了朱砂的化学反应过程,再在探索点铜成银的方法时又发现以砒霜点铜可以生成砷白铜的化学现象85。又如内丹学中的气功,也是道教徒在漫长的修炼中,运用“内视反听”86法,体会到气功的特殊功用而提出的,“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87,这里的“反观”指的就是道教内丹修炼的“内观”。再如中医学的养生和诊治,就是道教徒在长期的医学生涯中运用“颠倒术”,提出以养为主,以治为副,以内为主,以外为副,一切都是为了回到主体自身,强调内在的生命因素,靠机体自身的内在功能,以达到健康与长寿的目的,为此,研制出七星丹、紫金霜、红升丹等堪称世界神奇的中成药。还有人的性命问题,也是道教徒在长期修炼过程中,运用“逆返归魂”的修行原则提出的,道教中人认为性命是生命的本原,或叫“精气”,或叫“真气”,或叫“太极”,只有超越感性存在和情欲、思虑,达到一种对于生命的真切体会,才能反本归真,即所谓“归根复命”、“知命曰常”,最后“逆返”升仙,为此,道教主张身———心———性———命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以回到生命的真正本原,这既解决了形体生命问题,又解决了精神修养和精神境界问题,足见“逆反”思维对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大作用,它对古代科学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实践上都有启蒙和指导意义,对此,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给予高度评价:道教“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
  88综上所述,“化”在道教哲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顺化”和“逆化”作为道教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贯穿于道教的整个思辨过程,这两者,使整个道教哲学的理论更全面和系统化,同时,也体现了道教哲学辨证思维的丰富内涵,因此说,“化”是道教思维的起点,“顺化”与“逆化”是道教哲学的思维特征,它为人们探讨宇宙之本原,生命之奥秘,人生之真谛和探索科学之堡垒,提供了博大精深的思辨方法,培养了中华民族的智者风范,在中国哲学史上独具特色。
  注:①《说文·匕部》
  ②《增韵》。
  ③《礼·乐记》
  ④《素问·天元纪大论》王冰注。
  ⑤《素问·天元纪大论》王冰注。
  ⑥《礼·乐记》。
  ⑦《玉篇·匕部》。
  ⑧《周易·恒》。
  ⑨《吕氏春秋·大乐》。
  ⑩《吕氏春秋·大乐》高诱注。
  11《绎史》卷引《王运历年纪》。
  12《山海经·大荒西经》。
  13《楚辞·天问》王逸注。
  14《老子道德经》第57章。
  15《老子道德经》第37章。
  16《老子道德经》第42章。
  17《周易·系辞下传》。
  18《庄子·大宗师》。
  19《庄子·逍遥游》。
  20《庄子·齐物论》。
  21参见《化书·道化·老枫》。
  22参见《云笈七签》卷3。
  23刘一明:《象言破疑·顺逆说》。
  24刘一明:《象言破疑·顺逆说》。
  25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中译版第176页。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6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2。
  27周固朴:《大道论》上篇。
  28王明:《太平经合校》第16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29《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30陈鼓应:《老庄新论》第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1谭峭:《化书》卷1。
  32《老子义疏》。
  33《老子义疏》。
  34刘一明:《悟真篇》卷2。
  35《太上老君内观经》。
  36张伯端:《悟真篇》。
  37《老子道德经》第25章。
  38王明:《太平经合校》第728页。
  39王明:《太平经合校》第739页。
  40王明:《太平经合校》第96页。
  41《老子河上公章句·守道》。
  42谭峭:《化书》卷1。
  43《老子道德经》第40章。
  44《老子道德经》第1章。
  45葛洪:《抱朴子·至理》。
  46陈致虚:《参同契分章注》。
  47《老子道德经》第21章。
  48《老子道德经》第14章。
  49《道化紫极宫碑》。
  50《老子道德经》第40章。
  51《老子道德经》第28章。
  52《老子想尔注》。
  53《庄子·天地》。
  54《老子道德经》第40章。
  55《老子道德经》第45章。
  56王明:《太平经合校》第95页。
  57王明:《太平经合校》第95页。
  58王明:《太平经合校》第701页。
  59王明:《太平经合校》第298页。
  60《周易·复》。
  61《老子道德经》第40章。
  62《淮南子·天文训》。
  63陈致虚:《参同契分章注》。
  64陈致虚:《参同契分章注》。
  65陈致虚:《参同契分章注》。
  66张伯端:《读周易参同契》。
  67许旌阳:《灵剑子》。
  68葛洪:《抱朴子·黄白》。
  69《南华真经注疏》。
  70张伯端:《悟真篇》。
  71许慎:《说文解字》。
  72《释名·释长幼》。
  73《太上养生胎息气经》。
  74《太上养生胎息气经》。
  75王明:《太平经合校》第700页。
  76刘一明:《象言破疑·火候说》。
  77刘一明:《象言破疑·火候说》。
  78王明:《太平经合校》第699页。
  79李道纯:《中和集》卷4。
  80张伯端:《悟真篇》。
  81董元真:《悟真篇正义》。
  82赵宜真:《原阳子法语》。
  83葛洪:《抱朴子·金丹》。
  84《金石灵砂论·朱砂篇》。
  85参见郭正谊《从<龙虎还丹诀>看我国炼丹家对化学的贡献》(《自然科学史研究》二卷二期1983年)。
  86葛洪:《抱朴子·论仙》。
  87《金石灵砂论·朱砂篇》。
  88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中译版第162页。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