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4期
顺化与逆化
作者:王丽英
可见,道教的宇宙生成论,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和人皆有精气神,气绝神亡而死,这是一个由生入死的过程,是顺宇宙生成之化。但是,作为精气神合一的过程,即由万物回归于“道”的过程,才是真正由死入生的过程。由于“道”的特征是不生不死,万古长存,所以“道”既是顺化的起点,也是逆化的终点,起点与终点虽是同一东西,但通过逆化后,它们在内容上却有本质的区别。从个体的修炼来说,即明确由三归二(炼精化气),由二归一(炼气化神),由一归于道(炼神还虚),最后得道成仙。这一过程,就其哲学思想而言,当属逆化的范畴,就其思维而论,则属逆向思维,这是道教哲学思维的显著特征,它体现道教哲学辩证思维的逻辑性和超逻辑性的统一。换言之,道教的这种“逆向”思维,就其运动的法则来看,实质上就是超前的“顺向”思维,道教哲学打破常规,创造性地运用“反向”思维,抓住宇宙和生命发展的本质特征,预测出宇宙和生命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了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更为重要的是,道教的这种“逆反”思维,最终还发展为一种科学思维,促成了一系列的发明和创造。道教依照“逆天”思想,认为人有一种回天之力,天所不能为者,人可以为之,自然界所没有的,人可以创造,道教的许多科学技术,就是在这种逆反思维方式之下创发的,如炼丹术中的化学性能、化学反应、化学过程,就是道教徒在长期炼制丹砂实践中,使用“还丹炼制法”、“金液丹法”、点丹阳法”观察发现出来的,“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83,概述了从丹砂中分离水银和将水银还原为丹砂的化学过程,又“言还丹者,朱砂生汞,汞返成砂,砂返出汞,又曰白金黄石,合而成金,金成赤色,还如真金,故名还丹”84,描述了朱砂的化学反应过程,再在探索点铜成银的方法时又发现以砒霜点铜可以生成砷白铜的化学现象85。又如内丹学中的气功,也是道教徒在漫长的修炼中,运用“内视反听”86法,体会到气功的特殊功用而提出的,“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87,这里的“反观”指的就是道教内丹修炼的“内观”。再如中医学的养生和诊治,就是道教徒在长期的医学生涯中运用“颠倒术”,提出以养为主,以治为副,以内为主,以外为副,一切都是为了回到主体自身,强调内在的生命因素,靠机体自身的内在功能,以达到健康与长寿的目的,为此,研制出七星丹、紫金霜、红升丹等堪称世界神奇的中成药。还有人的性命问题,也是道教徒在长期修炼过程中,运用“逆返归魂”的修行原则提出的,道教中人认为性命是生命的本原,或叫“精气”,或叫“真气”,或叫“太极”,只有超越感性存在和情欲、思虑,达到一种对于生命的真切体会,才能反本归真,即所谓“归根复命”、“知命曰常”,最后“逆返”升仙,为此,道教主张身———心———性———命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以回到生命的真正本原,这既解决了形体生命问题,又解决了精神修养和精神境界问题,足见“逆反”思维对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大作用,它对古代科学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实践上都有启蒙和指导意义,对此,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给予高度评价:道教“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
88综上所述,“化”在道教哲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顺化”和“逆化”作为道教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贯穿于道教的整个思辨过程,这两者,使整个道教哲学的理论更全面和系统化,同时,也体现了道教哲学辨证思维的丰富内涵,因此说,“化”是道教思维的起点,“顺化”与“逆化”是道教哲学的思维特征,它为人们探讨宇宙之本原,生命之奥秘,人生之真谛和探索科学之堡垒,提供了博大精深的思辨方法,培养了中华民族的智者风范,在中国哲学史上独具特色。
注:①《说文·匕部》
②《增韵》。
③《礼·乐记》
④《素问·天元纪大论》王冰注。
⑤《素问·天元纪大论》王冰注。
⑥《礼·乐记》。
⑦《玉篇·匕部》。
⑧《周易·恒》。
⑨《吕氏春秋·大乐》。
⑩《吕氏春秋·大乐》高诱注。
11《绎史》卷引《王运历年纪》。
12《山海经·大荒西经》。
13《楚辞·天问》王逸注。
14《老子道德经》第57章。
15《老子道德经》第37章。
16《老子道德经》第42章。
17《周易·系辞下传》。
18《庄子·大宗师》。
19《庄子·逍遥游》。
20《庄子·齐物论》。
21参见《化书·道化·老枫》。
22参见《云笈七签》卷3。
23刘一明:《象言破疑·顺逆说》。
24刘一明:《象言破疑·顺逆说》。
25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中译版第176页。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6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2。
27周固朴:《大道论》上篇。
28王明:《太平经合校》第16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29《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30陈鼓应:《老庄新论》第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1谭峭:《化书》卷1。
32《老子义疏》。
33《老子义疏》。
34刘一明:《悟真篇》卷2。
35《太上老君内观经》。
36张伯端:《悟真篇》。
37《老子道德经》第25章。
38王明:《太平经合校》第728页。
39王明:《太平经合校》第739页。
40王明:《太平经合校》第96页。
41《老子河上公章句·守道》。
42谭峭:《化书》卷1。
43《老子道德经》第40章。
44《老子道德经》第1章。
45葛洪:《抱朴子·至理》。
46陈致虚:《参同契分章注》。
47《老子道德经》第21章。
48《老子道德经》第14章。
49《道化紫极宫碑》。
50《老子道德经》第40章。
51《老子道德经》第28章。
52《老子想尔注》。
53《庄子·天地》。
54《老子道德经》第40章。
55《老子道德经》第45章。
56王明:《太平经合校》第95页。
57王明:《太平经合校》第95页。
58王明:《太平经合校》第701页。
59王明:《太平经合校》第298页。
60《周易·复》。
61《老子道德经》第40章。
62《淮南子·天文训》。
63陈致虚:《参同契分章注》。
64陈致虚:《参同契分章注》。
65陈致虚:《参同契分章注》。
66张伯端:《读周易参同契》。
67许旌阳:《灵剑子》。
68葛洪:《抱朴子·黄白》。
69《南华真经注疏》。
70张伯端:《悟真篇》。
71许慎:《说文解字》。
72《释名·释长幼》。
73《太上养生胎息气经》。
74《太上养生胎息气经》。
75王明:《太平经合校》第700页。
76刘一明:《象言破疑·火候说》。
77刘一明:《象言破疑·火候说》。
78王明:《太平经合校》第699页。
79李道纯:《中和集》卷4。
80张伯端:《悟真篇》。
81董元真:《悟真篇正义》。
82赵宜真:《原阳子法语》。
83葛洪:《抱朴子·金丹》。
84《金石灵砂论·朱砂篇》。
85参见郭正谊《从<龙虎还丹诀>看我国炼丹家对化学的贡献》(《自然科学史研究》二卷二期1983年)。
86葛洪:《抱朴子·论仙》。
87《金石灵砂论·朱砂篇》。
88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中译版第162页。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