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6期



李白学道洛阳嵩山考

作者:李 白

太清。”这首诗共十六句。前四句,说明紫阳大名早已名扬天下,并形成社会风气;中八句,描述胡紫阳的功法内涵、操作、渊源和功效;后四句,写胡紫阳在官署奏乐炼功,是否有碍作官形象的耽心,但愿能授我金丹,共登太清仙境。
  这年冬天,李白与元参军在胡紫阳处正热心学道的时候,元参军提出要到仙城山隐居,无奈,李白只好为他送行,并特意写了一篇《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一文,表示了他与元丹丘、元演,同向胡紫阳学道的极其亲密的特殊情感,他道:“吾与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气激道合,结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云海,不可夺也。历行天下,周求名山,入神农之故乡,得胡公之精术。胡公身揭日月,心飞蓬莱,起餐霞之孤楼,练吸景之精,延我数子,高谈混元,金书玉诀,尽在此矣。”
  从上引《序》文来看,李白学道之诚心,也只有如此而已矣。
  三、齐州入道籍,是嵩山学道的自然归宿
  正当李白跟胡紫阳学道极其热心的时候,第二年的五月,元演忽发奇想,从仙城山来邀李白北上太原去探亲,李白也就完全同意了。于是,李白与元演一同北上,经洛阳嵩山与元丹丘话别。谁知道,他们见面以后,元丹丘也产生了外访之意。有关这一段奇妙的经历,从后来李白写的《闻丹丘子于城北山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群远怀,亦有妻遁之志,因叙旧以寄之》一诗中,找到了原委。他们当时商定:丹丘子西访峨嵋山,数月后,重与李白在洛阳会面。诗中是这样写的:“仆在雁门关,君为峨嵋客oJb悬万里外,影带两乡隔。长剑复归来,相逢洛阳陌。陌上何喧喧,都令心意烦。”
  第三年春天,李白只身从太原回到洛阳,与提前从峨嵋回洛的元丹丘预约相会,不差毫爽。这种惊人的诚信行为,可为世代楷模。李白与元丹丘见面之后,对所见所闻感慨万千。接着,便南下安陆。五月,又携家小迁往东鲁任城。此后六年,就一直在山东、安徽、江苏一带浪游,居无定所。
  第七年(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的秋末、冬初,身兼道教威仪的元丹丘,奉诏人京都长安,就玄宗询经问道。元丹丘向道门至友持盈法师(玉真公主)陈述了李白的情况,持盈法师便郑重向其兄玄宗皇帝,奏报了李白的优良行迹。于是,玄宗即下诏召李白入京。
  次年,四十二岁的李白,也许是大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到了。也就在这一年(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的春天,玄宗为招贤纳土,特下诏天下:“前资官及白身人有儒学博通、文辞英秀及军谋武艺者,所在具以名荐京”。
  在这两个好消息传出后的秋天,时在安徽南陵的李白,接到诏书后,喜出望外,特作《南陵别儿童人京》一诗记其事。其中有句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初到长安,便会见了持盈法师和元丹丘。尤其与持盈法师来往较密。这期间,他写有《玉真仙人词》、《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等诗,前首诗赞颂了玉真公主有高深的道法;后二首诗,写自己暂住玉真公主别馆,焦急待命的苦闷情绪,并希望立即获得成功后便告隐退,留下美名。
  李白除了与玉真公主交往外,还与元丹丘有所来往。在元丹丘谒见玄宗后,告诉他想到华山隐居,李白听了很高兴,于是,便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的长诗:“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九重出人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乙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李白得到持盈法师和元丹丘的举荐,人宫后,供奉翰林。次年春天,在牡丹花开季节,他完成了名动朝野的大作《清平调词》三首,获得了玄宗和杨贵妃的青睐。不久,还为玄宗写过《出师诏》和《答蛮书》,玄宗很是赏识他的才华。
  李白在长安期间,接到了元丹丘寄来的信,于是,便写了《以诗代书答元丹丘》一首,来表达自己当时沉重的心情:
  “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口衔云锦字,与我忽飞去。鸟去凌紫烟,书留绣窗前。开缄方一笑,乃是故人传。故人深相助,忆我劳心曲。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置书双袂间,引领不暂闲。长望杏难见,浮云横远山。”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前夕所写,可能这时他还没有上奏玄宗还山的动念。元丹丘在信中深相勉励,要他好好干。但元丹丘却不知道好友李白,已是“三见秦草绿”,仍在不断地“劳心曲”,“不暂闲”,而却没有建树。 据记载,李白在宫廷的言行,招致了玄宗所有近臣,甚至包括杨贵妃在内的不满与反对,玄宗也逐渐淡薄了他。第三年的春天,李白在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上疏玄宗,请求还山。玄宗便顺水推舟,遂赐之金,“优诏罢遣”。就这样,李白的伟大理想和抱负,在前后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匆匆化为泡影了。这是怎样的情感滋味呢?
  李白怀着极度的愤懑心情,离开了长安。春末,他到了洛阳,天作巧合地遇到了比他小十一岁的诗人杜甫,二人结下了永恒的友谊。接着,李白东去,到了梁园。人秋,杜甫应约到了梁园。恰又一同遇见边塞诗人高适。三位诗人聚会了一段时间,便分别了。高适南方漫游,杜去长安应试,而李白却到陈留,访问采访使李彦允,由李彦允介绍,李白到齐州(今山东历城)紫极宫请道士高如贵授道篆,成了道门一位真正的道士。这也算圆了李白多年向道、学道的仙道梦。
  李白受道篆后,很是感激,高如贵要北行,李白特设晏招待,并作《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篆毕归北海》一诗来纪念:“道隐不可见,灵书藏洞天。吾师四万劫,历世递相传。别杖留青竹,行歌蹑紫烟。离心无远近,长在玉素悬。”
  诗中表现了对高如贵十分崇敬的心情。
  李白为了巩固这次受道篆的信念,他又北到安陵,请当时著名的高道盖还,为他造真篆,他又特意作长诗《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篆临别留赠》来纪念:“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安陵盖夫子,十岁与天通。悬河与微言,谈论安可穷y能令二千石,抚背惊神聪。挥毫赠新诗,高价掩山东。至今平原客,感激慕清风。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丹田了玉阙,白日思云空。为我草真篆,天人惭妙工。七元洞壑落,八角辉星虹。三灾荡玑,蛟龙翼微躬。举手谢天地,虚无齐始终。黄金横高堂,苔荷难克充。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罗酆。昔日万乘坟,今成一科蓬。赠言若可重,实此轻华嵩。”
  诗共三十二句。前十六句,描述盖还道士的功能及在山东的影响;后十六句,写盖还为自己草真篆的作用和批判世人追求名利的虚无下场。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实踏实地地回归道门的平静心态,此时此刻,他完全摒弃和否定了常人追求功名富贵的思想和行为。
  李白人道后,把自己此前学道的经验收获,认认真真地作了一次总结。在长诗《草创大还赠柳官迪》中,详述了他所创《大还》内丹的渊源、方法、名称和功能,直通《道德经》、《易》和《周易参同契》。所以,名为《大还》,实际为《大还丹》的略称。可以说是道家的上乘功法了。诗的末尾十二句,道出了他公开草创《大还》的目的和思想:
  “抑予何为者?身在方士格。才术信纵横,世途自轻掷。吾求仙弃俗,君晓损胜益。不向金阙游,思为玉皇客。鸾车速风电,龙骑无鞭策。一举上九天,相携同所适。”
  这是李白从青少年开始便热爱道教,到壮年,更加专心致志地在洛阳嵩山学道三年多的圆满结局。这是时代使然,是李白个人,在大唐帝国“开元盛世”缓慢下滑走向的、特殊时空下的结局。
  从上边我们所引李白在洛阳和嵩山,以及此前此后的诗文,可以看出:他时欲匡世,激情于怀,高歌拍案,醉语惊人,应属积极的浪漫主义风格;而他时欲出世,修仙学道,先据锦囊,后拥金液,应是进取虔敬地学法行为,颇具飘逸风格;他这种表面看来,极为矛盾的思想和行为,时而人世占上风,时而出世占上风。一旦人世的客观环境极为不利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时,他无能改革现状,更谈不上旋转乾坤,于是,就自然而然地顺势而下,走上了出世的道路,最终成为一位真正的道士。可以说,李白的洛阳嵩山学道,就深蕴着他终将成为道士的结局,只是时间早晚罢了。从“道法自然”观说,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正像后来的大诗人白居易,退居洛阳十八年,深谙佛学,结缘龙门香山寺,最后死葬于此,并没有一点影响他作为诗人的“伟大”。可以说,唐代三大诗人:李白的道(诗仙),杜甫的儒(诗圣),白居易的佛,三家鼎立,代表着一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犹如三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东方的太空,成为中华民族骄傲的象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