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期
论炼度仪
作者:史孝君
明代以来,又有一些新的炼度仪形成并流传至今。例如:上海的斗姥炼,江浙的蓬壶炼、太乙炼,京川等地全真道的青玄炼、铁罐炼等。新的炼度仪,教理教义更显完备,语言更显流利生动,水火交炼方法更趋简捷。其坛场设置则与古炼度仪大致相同,但由于师承关系与流传地域的文化氛围不同,所主法的神明不同,经文也就有所区别。其中江苏道教的蓬壶炼别具一格,蓬壶炼的全称是《太上蓬壶炼度法食真科》,其程式是:登坛运座变神;奏请三清五老,礼诰;稽首太乙,变水请光;破狱召请,又普召二十四门苦爽;天医调治;解冤释结;又伸召请,叹骷髅;变炼施食;三饭九戒,送圣回向等(32)。如果将其与上海斗姥炼等炼度仪作比较,就会发现其所召请的亡魂更显得面面俱到,体现了炼度科仪的普度性。
水火交炼之法是炼度科仪的精髓。诸家炼度虽各不相同,但皆不出于水火二物。炼度仪要求行持之士运己身纯阳之道熙,而点化纯阴之鬼魂。即以我之阳而炼彼之阴,阴阳交感,幽冥潜通,亡魂滞魄必得超度。在行仪时,高功要“以我之真,觉被之妄;以我之阳,炼被之阴;以我之神,生彼之神;以我之厢,返彼之厢;以我之贤,化彼之愚。”(33)所以,若行炼度之法,须明采纳,吞服三光正熙、日精月华,吐故纳新,自身集召阳神,炼除阴翳,方能具备炼度亡魂之法力。《太极祭炼内法》在阐释水火炼度之义时说:“水炼之曰水者,非水也,吾精之泽也。炼吾之精而生彼之精,故化之为水而炼之焉;火炼之曰火者,非火也,吾神之光也。炼吾之神而生彼之神也,故化之为火而炼之焉。精亡神离,昔虽堕而为鬼,精生神全,今当升而生天。炼则度矣,不炼则不度也。故曰水火炼度”(34)。炼度就是要通过真水与真火的交炼,而达到使鬼魂亡离之精神聚合而生全,从而位登仙班。炼度之水火于天,象以日月。“真水”是阴中之一涌,太阴之真精;“真火”是阳中之火,能辟除阴滓,冶炼成婴。郑所南说:“水属阴,以吾之精而作用乎月,其色则白,本非月也;火属阳,以吾之神而作用乎日,其色则红,本非日也。”(35)炼度时,外要请降日精月华,内要先使己身之水火二用上下相交,升降相结,然后混合于中宫,结成金丹,才能达到济幽冥、超滞魄的目的。
水火炼度的顺序,古代有先水而后火者,有先火而后水者。先火而后水者,以《本经》中有玉眸炼质、黄华荡形之说,但岂若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之论,乃宇宙造化相生之理。水炼则膏润以生精,火炼则光明以、生神,非膏润则无精,非光明则无神涌,非神涌精采不可以生天,非育精生神不能为炼度。水炼与火练功用不同,但相辅相成。水炼用真一之精,阴灵入水,涤荡尘垢,童颜玉光;火炼用真阳之黑,阴魂一人火沼,魂如火枣,融化阴尸,反胎易质,化为婴儿。
炼度仪所设有形之水火,是凭藉天之象,地之形,以求日精月华之真涌,并运用符篆以神其变化,进而升济沦于幽冥之中的一切茕魂。因此,设立的水池火沼,必须内盛真水、真火。真水须在拂晓时于东井中,取人未汲者;真火是在正午时,面日用杨柴炭和苦竹,以印香引之。凡立水池用壬癸日,以石造成,内方外圆,下中心成坎卦,方圆五尺,内凿符篆,上立牌号“流汩沼”,安于斋坛东北角上。凡立火沼,用丙丁日,以石刻成,内方外圆,下中心成离卦,方圆阔三尺,池中凿符文,上立牌号“冶炼池”,安于斋坛东南角上。水池火沼的设置,融合了道教关于五方、八卦以及古代天地之形的思想。
炼度科仪所反映的思想
炼度科仪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它包括了炼度亡魂、施食、解冤释结、召叹孤魂、三皈九成等等,每种内容都与社会大众有着紧密的关系。炼度仪之所以长盛不衰,正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愿望,起到了教化民众、济死利生的巨大作用。
施食之法是炼度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施食也称“斛食”,即咒施法食。至迟在唐代,简单的施食方法已经相当盛行。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记道教于七月十五日中元施食时说:“以其日作玄都大献于玉京山,采诸花果,珍奇异物,幢幡宝盖,清膳饮食,献诸圣众。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36)玄都大献的场面浩大,但方法简单。直至宋代,施食法才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王契真和金允中分别编集的两种《上清灵宝大法》中,都记有施食的详细内容。在南宋时期,炼度仪和施食仪密切地结合在一 起,形成祭炼法而流传至今。各时各地的祭炼法,基本上都有施食的内容,少见有施而不炼或不施而炼的科仪经本。
施食的基本意义在于使饥饿之鬼神得以饱满,而温饱问题不仅在人类社会是重要问题,在神鬼世界也是重要问题;其次,施食是要“使人常思孝念,日积阴功,广运慈悲”(37)。可见,炼度仪中施食的运用,还有教化世人的作用。
在炼度仪中,都有相当一部分解冤释结的内容。“冤结”是指因人际冤对而引起的阴讼牵连、阴鬼遭罪、阳眷受报等情况。炼度仪把人生冤对概括为十种,即“十伤”:杀伤、缢死、溺水、产死、伏连、冢讼、狱死、邪妖、药死和累世等。其中,累世冤对是人际冤对的延续,而邪妖冤对则是非人际关系的内容,其他八伤都是人际冤仇关系的直接表现,这些人际冤对是社会矛盾的直接反映。解冤释结仪式的出现和流传,表达了强者希望生前冤孽得解,无碍死后升仙的愿望,也反映了弱者对理想生活的幻想。升仙路上本无贵贱,但亡灵要进人神仙世界,必须做到恩冤两忘,不以生前冤结而牵缠于泉下,方能获得超升。
炼度的目的是要使亡魂在经过高功法师的祭炼后,得以出离地狱,升入仙界。科仪中,虽然要奉请各路神仙,救治亡魂。但主要是高功法师存想自己代天尊而行道,其中人的力量得到了提高。仪式中高功以自己之魂魄游行三界,沟通于神鬼之间,上以请神召将,下以济度鬼魂,显示了道教为民众追求幸福的努力。如此复杂的幽冥神鬼之事,通过高功的累积修持而释放于一时,就能达到升度亡魂的目的,又体现了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
古代大多数炼度科仪中,亡魂在享受法食和水火交炼之后,还需经过法桥,才得超登仙乡。《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一百零六收有“明真斋用”的炼度仪,其中高功法师在恭行祭炼后下座,召五方童子送亡灵至桥头立;又谨召朱陵火府引魂登桥大神、监桥超度大神、守桥超度升魂五大神,遵依帝敕,火急引领亡故径度升天法桥,上登碧虚,逍遥自在(38)。炼度法坛中“升天法桥”的位置,处于所设仙曹诸司官将和种民四天牌位之中,意即亡魂经仙曹官将的拯拔,过此法桥,便可升人种民四天。南宋金允中撰集《上清灵宝大法》时,曾经除去其中的偈子,易以白文,对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至迟在清代,江苏、上海等地道教都己从炼度仪中分裂出独立的度桥科仪。当代各地炼度仪中很少再有度桥一节,只有台湾地区道教仍保持着这一传统。度桥一节,使得科仪更趋形象化,并且更多地赋予了普通信徒对炼度仪的参与。亡魂过此仙桥,便远离阳世眷属,升仙而去。因此,送魂度桥一节,是阳世眷属、亲友寄托哀思、表达自己对亡故思念之情的最佳时间。
江苏地区的“蓬壶炼”,在变炼法食之后,又加以叹骷髅一节,显得与众不同。“叹骷髅”是对亡魂生前不幸的嗟叹,充分显示了道教对人生的同情。《真科》称:昔日庄子去荒郊野外游玩,忽睹大地上朽坏一堆白骨骷髅,因而三叹骷髅。仪中借庄子之口,表达了道教对幽魂的哀叹和同情,并奉劝世人要及早修行,消除灾障,早求出离苦海,永生光明之乡。
在当今炼度仪中,皆有召请天医调治亡魂疾病一节。仪中在召请亡魂之后,又要请五灵五帝真君、混元十二气化生大将军、天医十三科诸大典吏、六治仙官、治病功曹、尝药仙吏等天医院官将,“飞行变化,布气分真,降中黄一气之丹,疗久病沉疴之疾。”达到普令亡魂“首断为续,筋断为联,蛊癞为剥,水腹为宽,胎留为下,孕育发全,拳挛伸缩,喑哑能言,手足不具,俱得完全,盲聋视听,癫狂复完,老者反壮,执对和冤,饥寒充实,沉疴顿捐,风痨冻绝,咸得医全。”(39)亡魂在经过医治之后,穿上霞衣,方能朝参三宝,领受无边法食和水火交炼。
从古到今的炼度仪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程序:在亡魂皈依三清之后,尚要受戒,才能升仙。在“生神开度斋用”的炼度仪中,亡魂要受十二大戒:一、忠孝国君,师资父母;二、仁慈百品众生,昆虫草木;三、敬奉天地,日月星辰;四、钦奉三洞上经,一言一偈;五、尊仰一切仙圣神灵;六、慎损三宝物色;七、和颜悦心,忍辱修行;八、端贞谨洁,清心净体;九、勿生嫉妒阴谋,诈妄天人含生;十、不得啖食辛膻腥臊荤秽;十一、不得大醉,浮狂叫唤;十二、不得评论一切是非高下。(40)而宋代以来的多数炼度仪中,授受的一般是“九真妙戒”。明代小说《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六回描写李瓶儿五七时举行的水火炼度道场中,亡魂所受戒就是“九真妙戒”。九戒指的是:一戒敬让,孝养父母;二戒克勤,忠于君王;三戒不杀,慈救众生;四戒不淫,正身处物;五戒不盗,推义损己;六戒不嗔,凶怒凌人;七戒不诈,谄贼害善;八戒不骄,傲忽至真;九戒不二,奉成专一。(41)九真妙戒的内容随着时代 的发展有所变化,但其始终贯穿了道教疾恶扬善的道德意识,宣传了道教忠君孝祖的伦理观念。这些戒文是对亡魂宣说的,更是对坛场中所有人的一种教育。
现代炼度仪及音乐和坛场设置
炼度仪发展至今,无论是在法师内修要求方面,还是在法事规模、音乐表白及坛场布置等方面都产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分不开的。在规模上,无论是参加人数,还是坛场占地和演习时间等等都在逐渐缩小和减短,这与当代的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一种正常的趋势。
道教音乐是斋醮科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道教徒沟通神灵、显示威仪、表达感情和检摄身心的重要手段。道教音乐在斋醮科仪中与科范合为一体,进而达到天人合一、以意化境的功效。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它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其它部分,如地方音乐、宫廷音乐以及其他宗教音乐等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譬如上海道教音乐与昆曲、江南丝竹等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方面,在器乐演奏时,往往表现得软滑流畅、婉转曲折,采用了江南丝竹的演奏手法;另一方面,一些道乐韵曲的唱腔和演唱风格又近似昆曲,铿锵有力,字正腔圆。
道教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在炼度科仪中有较大一部分内容是高功独白或独唱,间隔以钟鼓打击乐,很少配以管弦器乐,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集体合唱或高功与道众们的轮唱,这部分韵腔配以器乐,形成一个集合体。在上海、苏州等地大型斋醮科仪中,如须施行炼度,常于仪前加用器乐“将军令”,意在渲染坛场气氛,以通达神真。上海炼度仪中,偶尔于高功佩戴五岳冠之前,加以器乐“大开门”、“小开门”或“水龙吟”,表达对神灵的恭敬,也起到了显示威仪以靖众的作用。1993年,北京白云观与香港青松观、台湾指南宫联合举行罗天大醮时,北京、香港、台湾、上海、苏州、武当山等地道教徒先后演示了炼度仪,尽管仪法各有不同,所用韵曲亦不相同,但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一是音调平稳,相对低沉;二是节奏缓慢,宛如行云流水;三是风格质朴无华,恬静和谐;四是以细乐为主(包括笛、二胡等管弦乐器和钟、鼓、木鱼等法器),基本不用粗乐(包括哨呐、锣、镲等打击乐器)。这些特征,也是炼度仪有别于其他科仪的共性。
炼度仪中的道教音乐既是敬神奉道的形式,也是召请亡魂,表达哀思的手段。参与仪式之人,无论是高功,还是一般道众,都要全身心投入,体上帝好生之德,感幽魂执滞之苦,这样,自己的情感、心性才能在音乐中有所表现,达到超亡的效果。
炼度仪中的音乐普遍显得缓慢平淡,这种音乐有助于高功澄清自身,保养元和。高功的行黑、运黑与音乐的律动速度保持着紧密联系。炼度仪的音乐基本采用宫调,从五音五行五脏的关系看,宫乐配中央、土、脾,脾主一切意念,能运化阴阳五行之气,载水火以生成万物。《太极祭炼内法》称:“修炼则土为主,火次之,水又次之。关尹子谓:水火土者,即精神意也。果能圆三者而一之,此长生之所以长生。欲妙于祭炼者,亦当圆三者而一之。”(42)“意”是一切缘起,意定,方能升降水火。由此可见,宫调音乐在炼度仪中的重要性。炼度仪中韵腔的吟唱,全部用真音,讲究曲折绵长,高功需调动自己丹田之气,徐徐吐音,使得韵腔传至幽远,充满天地法界,威慑神鬼,情感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