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试论杜光庭的生死观

作者:孙亦平

作为修道者内在的“性”联系了起来。“‘道’就是被阐明、体现出来的‘性’。‘道’与‘性’不是两个不相干的东面,而是一个东西的两种状态:自在的状态叫做‘性’,人人都有;自觉的状态叫做‘道’,只有‘圣人’才有。要使自在的‘性’发展为自觉的‘道’,要经过‘修养’。”23如果说,“性”是从主体之人的角度来显示人的天然禀赋,那么,修道的目的就在于返性复性,而返性复性的过程也就是道性由隐到显的过程,这个过程将通过主体的修性炼心来实现。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性”的话,“性”就是动态的人生与不变之道的中介与桥梁,同时也是众生能够“返性归元”的现实基础。杜光庭所倡导的道性论就是要引导人们通过修道去情而返归清静的道性,使动态的人生趋向于虚极之道,而修道去情,必须在自心自性上下功夫,这就使他的道性论最终落实到了心性修养论,以为人实现生命的超越提供了理论依据。
  
  注:
  
  ①《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十一,《道藏》第14册,第466页。
  ②《老子》第三十章。
  ③《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十六,《道藏》第14册,第496页。
  ④⑤《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二十七,《道藏》第14册,第446页
  ⑥《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十四,《道藏》第14册,第488页。
  ⑦《老子》第五十章。
  ⑧⑨⑩[11][12][13]《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十六,《道藏》第14册,第497 页。
  [14]《毛仙翁传》,《全唐文》卷九四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册,第4351页。
  [15]《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十七,《道藏》第14册,第503页。
  [16]《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十六,《道藏》第14册,第498页。
  [17]《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八,《道藏》第14册,第352页。
  [18]《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十二,《道藏》第14册,第473页。
  [19][22]《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藏》第17册,第184页。
  [20]《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十九,《道藏》第14册,第403页。
  [21]《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十五,《道藏》第14册,第384页o
  [23]孙叔平著《中国哲学史稿》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5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