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杜光庭《录异记》宗教本质探析

作者:罗争鸣




  至于六经图纬河洛之书,别着阴阳神变之事,吉凶兆朕之符,皆随二气而生,应五行而出。虽景星甘露、合璧连珠、嘉麦嘉禾、珍禽珍兽、神芝灵液、卿云醴泉……{12}
  “六经图纬河洛”之书,明显是指六经纬、河图纬、洛书纬之类的谶纬作品。而“景星甘露、合璧连珠、嘉麦嘉禾、珍禽珍兽、神芝灵液、卿云醴泉”则全是表明统治者“圣德遐通”的各种瑞应。显然,制造宣扬这类谶纬神变之事,已经是“屈服”后的具有鲜明政治性格的道教所具有的主要内容和功能之一了{13}
  《录异记》除了内容上的道教色彩,卷次结构的安排也暗含着一定的神仙思想。《录异记》每卷内容都有分类和标目,为参证方便,兹引录如下:
  卷一仙
  卷二异人
  卷三忠孝感应异梦
  卷四鬼神
  卷五龙异虎异龟异鼋异蛇异鱼
  卷六洞
  卷七异水异石
  卷八墓
  很明显,杜光庭是按“仙——人——鬼——动物——自然界”的大致顺序由前到后排列的。此外,每一类中也有先后,如卷三先是“忠”、然后是“孝”、“感应”和“异梦”。卷五动物类中,“龙”排在最前,其次是虎、龟、鱼等。单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录异记》的篇章结构,是颇具匠心的,并非随意编排,杂乱无章,也并非像《津逮秘书》本《录异记》沈士龙之《题记》所云:
  此皆学凡识近,急于成书,取悦于昶,故率率如尔。{14}
  沈氏的批评略显苛刻,而且自身有明显的史实错误。这里我们就《录异记》的卷次结构试做分析。
  《录异记》今存八卷,《崇文总目》、《宋志》都作十卷,但不意味着《录异记》就缺失后两卷。古籍卷次的划分和计算,不同版本差异很大。{15}《太平广记》等辑录的《录异记》佚文,大多可以归入八卷《录异记》中。可见,今八卷本《录异记》基本保存了原本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据以分析其内容与结构之特征应是比较可靠的。
  按常理,《录异记》该像《述异记》等,专门记载各种异征变化的“怪事”,但杜光庭却用相当篇幅记载神仙事迹,而且把它们放在首卷,从表面看,不成体统,这也正是后人以之为芜杂混乱的把柄之一。但仔细思考,卷一安排“仙”类故事,除了跟杜光庭的道士身份和宣教目的有关外,当还有深层的内因。我们且看卷一“仙”类故事的大致内容:
  1.鬼谷先生:主要是鬼谷子与苏秦、张仪答书事。
  2.九天使者:神仙“自然化出”门殿廊宇之基,以助建造宫观。
  3.罗公远:神仙罗公远变化为佣人,龙变化为人。
  4.淮南王刘安:神仙变化为老人,由老人又变化为孩童,刘安白日升天。
  5.黄老君:神仙变化出木材等助建宫观。
  6.杨谟洞:神仙往往化现。
  7.恩州洞:神仙化现。
  8.苏校书:白日升夭。
  9.许君:修水陆大醮得神仙之道。
  10.马道流:尸解变化。
  11.司马凝正:尸解变化。
  12.朱桃槌:或隐或显、或出或处的得道者。
  仔细分析这些条目,可以看出,他们基本上都和“变化”有关,讲的主要是道教法术内容。按刘仲宇先生的道教法术分类,这里涉及的法术类型很多,大致有变化自身的修仙术及变化外物之术{16}。而道教法术,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神秘方法达成的一种变化,“法者,变化之玄伎也”{17}。关于神仙故事,杜光庭还有《神仙感遇传》、《仙传拾遗》、《墉城集仙录》等,但《录异记》这组神仙故事更集中地表现在“变化”二字上。人变为神仙以及神仙所具有的各种神通变化,也是“大区之内”,基于“数历”的一种变化。台湾李丰懋先生的精彩论文《不死的探求——从变化神话到神仙变化传说》认为:
  “变化”是仙道传说的重要律则,也是道教修炼成仙说的中心思想。它包含了尸解变化、法术变化、神通变化等。{18}
  可以想见,卷一的“仙”类内容,是经过杜光庭有意选择安排的。人变化为神仙,以及神仙具有的法术神通,自然是道教信仰体系中“最高级别”的变化,编选这类故事,并把他们放在首卷,也自是情理之中的了。
  《录异记》第二个容易被指责为“率率如尔”的地方,大概就是卷三记录了黄巢乱起、僖宗出奔之际的臣子效忠故事,共有六人,具体如下:
  牛丛:闻谬传之信(襄王正位,圣主升遐),失声号呼,呕血而绝,后呜咽涕泗而薨。
  卢谦:自西京乞食到达河东。
  王:坚不受命,号恸而薨。
  刘万余:黄巢陷长安,万余巧计耗城中积粮。
  邓慢儿:黄巢陷长安,邓慢儿烧伤右手,拒不弹琴,全家遭屠。
  米生:拒不射唐兵遭戮。
  这几则故事,很可能都是杜光庭耳闻目见的史实,现在看来,似乎不具有异闻性质,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就在这几条后加注“非异闻”{19}。但当时在道流眼中,他们却是地道的“异闻”。首先,杜光庭在《录异记序》中就已经指明:
  星精降而为贤臣,岳灵升而为良辅。
  贤臣、良辅都是由星宿、山岳而化,也是“数之至也”的“变之”之一。其次,在魏晋创教时期,忠、孝等儒家伦理观念即与道教相融,《抱朴子·对俗》云:
  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真诰》卷一六也云:
  至忠至孝之人,既终皆受书为地下主者。
  由此,不仅这些具有嘉节义行的忠臣,是一种“数之至也”的异征变化,而且这种至忠至孝,也是道教伦理的重要内容,所以《录异记》予以记载,与全书的体例、内容,并不矛盾。
  统观全书,《录异记》的结构内容是相当有条理的。全书记载的均是各类“异征变化”故事,但有层次的高低;其中,神仙变化置于第一卷,寓示着这类变化的级别;其次是人的感应故事;再次为鬼神变化及动植物的异征,这类变化故事数量最多,处在整部书的最后几卷,也即最底层。这种编排,已完全不同于杜光庭提到的结构稍显混乱的《述异记》。而贯穿全书所有“异征变化”的理论线索就是“数”或“数历”。就此,《录异记序》有多次提到,兹引录相关部分如下:
  至于六经图纬河洛之书,别着阴阳神变之事……异类为人,人为异类,皆数至而出,不得不生;数讫而化,不得不没。亦由田鼠为,野鸡为蜃,雀化为蛤,鹰化为鸠,星精降而为贤臣,岳灵升而为良辅。今古所载,其徒繁,又若晋石莘神凭人约物,鸟血鱼火为灾为异。有之,乍惊于闻听;验之,乃关于数历,大区之内,无日无之。
  “变化”是神仙道教的中心思想,而一切异征变化,包括人变为神仙和神仙具有的法术神通,又都是建立在“数”或“数历”基础上的。
  汉代盛行的元气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是后世受神仙思想影响的文人、道士创立神仙道教的重要理论来源,数术方技之学最终也成为道教重要的知识体系。杜光庭用以解释各种异征变化现象的“数历”或“数”,正是指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道教化了的“数术之学”。
  显然,神仙道教的核心思想——基于“数”或“数历”之上的“变化律则”——支撑着《录异记》的结构内容。由此,也可以看出,《录异记》绝非“与道家无涉”,而是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应属道教文学,不同于一般嗜奇好异者撰写的志怪小说。
  
  结语
  
  唐末五代,正是道教在连年烽火中残破不堪的时候,此期奋起振兴道教,重整经籍的高道大德不乏其人,而杜光庭正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杜光庭系统纂修大量神仙传记,与其编撰其他道教经诰、斋醮科仪是相辅相成的振兴举措之一。《神仙感遇传》、《仙传拾遗》、《道教灵验记》、《墉城集仙录》、《王氏神仙传》等各有各的主旨和目的,但它们都基本上不涉及成仙变化的理论问题,而《录异记》则间接地、具有隐寓性地弥补了这些。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