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浅议道教养生及对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作者:周作奎 李光富




  五、道教养生尤其重视个人的心理卫生修养。具体地说来,就是要求人们心胸开阔,性情直爽,能够抑喜忍怒,甘于淡泊,清静无为,具有处世不惊,调适自己心理变化和状态的自制力和适应力,避免感情上的大起大落,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始终保持一个心情平和的良好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才能驾驭各种养生之术,否则,养生便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什么是健康的心理卫生呢?芽按照孙思邈的要求,那就是:“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尽量避免情绪波动和各种愁绪的干扰,是养生的必要条件。从反面例证来说,怒气伤肝,哀怨伤心,情绪不稳定是养生的大敌和克星。
  六、道教养生把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搞好膳食营养平衡作为养生的重要途径。道教认为,百病从口入。所以应该杜绝荤腥,以素食为主。现代科学证明,高蛋白、高热量、高脂肪、高糖份的食物菜肴有害于人的身体健康,会引发多种疾病。至于烟酒,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更大。所以,道教徒们谨遵“三皈五戒”的教义,忌食荤腥烟酒,忌食葱蒜辛辣之味。“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素食为佳”,米面杂粮,蔬菜果瓜,粗纤维食既利于消化,又营养丰富,这就是素食能够长寿的秘诀。同时主张一日三餐不得吃得过份饱,不要吃夜餐,先饥而食,先渴而饮,如果饮食不加节制,久则“伤神损寿”。道教中著名的寿星彭祖曾说:“苟能节宣其宜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一日之忌者暮无饱食。一月之忌者暮无大醉”,他还告诫说:“夜饱损一日之寿,夜醉损一月之寿”。这些都是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至理名言。
  七、道教养生强调要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服食一些必要的维生素药物健身强体。养生的目的是祛病,祛病才能延年。那种认为养生不需重视疾病的防治的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当然,现代社会的防病治病所需用的药物,绝不同于以往的砂铅汞石,诊治疾病,服食药物,必须要到医院求医问药,只有做到防病治病同养生锻炼的有机结合,祛病延年,延缓衰老,健康长寿才能够真正地成为可能。
  
  道教养生在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历史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道教养生的理论和实践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无论处在哪个地域,每个国家的每个民族都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社会的挑战,去搞好本国的经济建设。道教养生的方式方法能够给人们带来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对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而,养生保健也就显得更加重要。
  二、道教养生提倡性命双修,尤其重视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这样能够净化人们思想灵魂,推进整个人类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平、正义、我为人人、积功累德、助人为乐等良好的社会风气就会不断得到推广和提高,邪恶、犯罪、战争就一定会逐步减少,直到消失,道教追求的和光同尘,福臻社会,福臻人类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道教养生提倡科学的饮食观,提倡素食,多吃绿色食品以利于健康,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能够促进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共处,这也是道教提倡太和观念最基本的要求之一。道教养生要求不吃荤腥,不杀生,不破坏大自然的平衡,这样做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保护植被,保护生物,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作者单位:湖北省丹江口市宗教局、湖北省武当山道教协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