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黄帝阴符经》变化观的探讨
作者:刘 志
三、天人和谐的观时盗机思想
把握造化之天机,应当使人的行为与自然规律相符合,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阴符经》说:“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首先,人与天,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共同体。天性是自然的,那么人是天的一部分,也有自然的属性,以自身的方式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在这之中,人心是关键,所以说“人心,机也”。但是,人还有些方面,并不完全符合天道,人不但有自然之心,还有机巧之心、贪欲之心,受不良动机的驱使掠夺资源,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在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状况下,会出现很多差错,在人可能表现为祸福、存亡、得失等等。怎样才能使人生活安定、事业昌盛?《阴符经》认为要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以自然规律规定人们的行为。
也就是说,把握造化之天机,要以顺应自然变化为基础。《阴符经》说,圣人知道天道不可违背,因而裁制器物,革故变通,顺应自然的变化。“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遵循自然规律又分为动和静两个方面,动有天机,静也有天机。关于守静的思想,认为至静自然无为、无形无象,因为有了无形无象的神器,才产生了具有形状物象的万物及其发展变化。甚至至静更为根本,律历也不能完全与其相符合。遵循至静之道,就要保持客观无私、清静廉洁的心态,“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大自然并没有有意给予万物恩惠,却造化了万物,这是巨大的恩惠。自然现象无论迅雷、烈风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使万物生长、繁茂,却不被万物所知。这就是说,天道自然无为,所以最快乐的人本性自足,最清静的人清心寡欲。反之,人的贪心欲望太多,就会被万物所盗,其严重程度如同水火,“故以沉水入火,自取灭亡”。如果沉溺于其中,就会伤害性命,自取灭亡。
《阴符经》认为,人的行动应当遵循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古人遵循天道所创立的周易八卦,天干地支,蕴藏着各种奇妙的变化,天机就蕴含于其中,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也都鲜明地包含在卦象之中。《阴符经》认为应当以此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符合。可以看出,《阴符经》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夺造化之天机为人所用,另一方面又认为要遵循客观规律,使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为此,《阴符经》构建了一个动态的物质、能量转化系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其中,盗是盗取、利用的意思。天地虽然生养了万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万物又将消失于天地之中,就万物的消失说,万物被天地盗用。人生存于天地万物之间,为了生存、生活就要参与万物的变化,从而消耗了自身的能量,就此而言,人又被万物所盗用。人在消耗自身能量的同时,也获得了万物的精华,以满足衣、食、住、行的需要,就此而言,万物又被人所盗用。如果这种能量的相互转化能够处于平衡的状态,那么天地、万物和人就能和谐相处、生态平衡。
所以说,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规律与把握变化的时机是一致的。然而,对此往往有两种情形:“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一旦对此有所知、有所得,君子即使困窘一点,也不去违背天道;而小人自以为知,为一时之利轻率妄动、强取豪夺,最终会伤害自身,后者当然是不可取的。正确的行动是,“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这里,机是指时机、机遇,“强调心须善用变化,相机而动,使人身得到调理,固穷养命,万物得以相安”⑥。人应当善于观察、探索大自然赐予的机遇,趁时获取食物和能量,这样则身体健康强壮;在天地万物要发生变动时,及时把握住机遇,适时而动,则在各种变化中都能安然无恙。简言之,盗机要符合自然之道。这也就是《阴符经》所讲的,“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天、地、人各有其机,“天人之机,同时而发,虽千变万化,成败之机定矣”⑦。如果三才之机相合,不仅各种变化的根基确定了,而且人与自然会在和谐的关系中变化发展。
由以上可以看出,《阴符经》的变化观,非常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与先秦道家强调回归自然、顺应变化有明显的不同。《阴符经》强调在自然万物的变化中,人是一个积极的因素,在自然造化面前充满了自信和对人的能力的赞美。从这一思想特点上,也可以看出道家与道教在变化观上的某些不同,前者重视自然之化,后者重视人为之化。不过,《阴符经》同样也遵循道家的传统思想,那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向大自然学习。后世道教吸收、继承了这一思想,并从哲学、养生、内丹、军事、政治等方面加以发挥,形成了具有道教特点的变化观。
*本文的写作是在李远国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在此致谢。
注:
①《黄帝阴符经》见《中华道藏》第15册,张继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695页。
②朱熹《黄帝阴符经注解》,见《中华道藏》第15册,张继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780页。
③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427页。
④李申《阴符经全译》,见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全译丛书》第1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8月版,第783页。
⑤见《黄帝阴符经集注》,中华道藏第15册,张继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699页。
⑥李远国《中国道教气功养生大全》,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年7月,第1997页。
⑦《阴符天机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唐宋间,见《中华道藏》第9册,张继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853页。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哲学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