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试论和玉蟾与李灵阳对全真道创立的贡献
作者:樊光春
这首诗描写的情景,没有明确所指,或许是他自己结伴修炼的写照;但我以为他是在歌颂王重阳与和玉蟾、李灵阳三人的功绩,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的楷模。
其二,帮助马丹阳建立全真道根据地。
马丹阳等四子由山东到达终南,可以说是“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师父已经在路上撒手仙去,何以用短暂时间在关中建立起全真道的大本营?或许是老天的造化,或许是王重阳生前的精心安排,和玉蟾、李灵阳承担起联络的重任。王重阳离开终南前往山东劝化七子,和、李二人仍然坚守终南,继续内丹修炼,并且同王重阳在终南的弟子史处厚等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相信,王重阳东行必定获得成功。传说四子到终南前一日,和、李预先在客店为他留下饭钱,或许只是仙话,但足以说明二人对全真道继承、发展的关注。据《七真年谱》,大定十年,马丹阳等四子入关,首先在终南太平宫见到了和、李两位师叔,接着在和、李的指引下,相继会合了王重阳在关中的三个弟子。在四子创建全真祖庭的过程中,二人始终给予了指导和帮助,李灵阳甚至还帮助丘处机在祖庭困难时受托代管宫观事务,尽职尽责,死而后已。
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春,金世宗召见丘处机,丘处机对祖庭不放心,委托李灵阳代理:“刘蒋因缘,祖师所建,不可轻视,善自住持。”李灵阳回答说:“重阳谓汝必能大开玄教,今其时矣。万一善自保爱,来岁春光早回鹤驭,吾专俟汝为丧主。”次年春二月,丘处机返回终南,李灵阳已绝粒十余日。丘处机未进庵门,李灵阳已仙逝(17)。丘处机主持丧事,将其安葬于和玉蟾墓旁。
大定二十八年时,全真道已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其影响力已经达于朝廷。而李灵阳此时仙逝,承先启后的历史使命方告完成。刘处玄和丘处机的著名弟子宋德方描述全真道创立过程时说:
金莲七朵。自甘河等闲参破。丘刘谭马,孙王郝太古,许来同坐。两个披毡真侣(18),更漏泄、祖师因果。绽玉蕊,万朵齐芳,香满人间瑞烟锁。天元甲子休空过。正群仙出世交相贺。全真户牖深奥,端的处、要忘人我。枝派后分十九,住丹台、姓字名播。功与行,但欠丝毫,上界未容我。(19)
对词中所说的“枝派后分十九”,他在《全真列祖赋》中称作“十九枝玉枝重芳”。(20)《全真列祖赋》以无名道人回答绝相公子提问的方式,论述了全真道的基本信仰和历史传承。文章认为:“全真之名,始自东华帝君。”自东华帝君之后,文章列举了19名仙真的名号和赞语,他们是:正阳子钟离公、纯阳子吕公、海蟾子刘公、重阳子王公、玉蟾子和公、灵阳子李公、丹阳子马公、长真子谭公、长生子刘公、长春子丘公、玉阳子王公、广宁子郝公、清静散人孙仙姑、默然子刘师叔、长清子严公、醴泉史风子、回阳子于公、云中子苏公、云阳子姚公。从行文语气来看,文章是把19名仙真都看作东华帝君直接传授。显然,这十九名仙真是全真道创建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人物。和玉蟾、李灵阳列名王重阳之后,说明在金元时期,全真道十分重视这一传承。
从以上粗浅分析可以看出,和玉蟾和李灵阳二人确实是全真道创建过程中的关键性人物。对其生平事迹进行深入发掘和考察,于全真道历史和教义的研究将是有益的。
注:
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三和德瑾传:“玉蟾子姓和名德瑾,秦州甘泉人。尝为州吏,未尝取非义财。”
②《重阳子王祖师仙迹记》碑称:“与和、李二真人为友,各接茅居之。”见张鸿杰编《咸阳碑石》,三秦出版社,1990。
③终南镇在楼观以北10公里。宋开宝九年(976年),宋太宗听从终南道士张守真的神话,令于此修建上清太平宫,奉翊圣保德真君。
④《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三李灵阳传:“二君泊太平宫。四子食毕,就宫参谒。自此,真门之下咸以师叔称之。”
⑤《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秋九月初,师忽觉道体违和,丹阳命长春伺疾。至十四日倏然顺化。”谥曰玉蟾普明澄寂真人。”
⑥《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三和德瑾传:“逮重阳王君遇真,遂结为仙林之友。莫知所终。”
⑦《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其于铅汞龙虎之学多赖重阳指授。”
⑧《悟真篇第五十九》。
⑨《悟真篇第二十八》。
⑩《重阳立教十五论》,见《正统道藏》正一部,《中华道藏》第26册第271页。
{11}《重阳全真集》卷5,见《正统道藏》太平部,《中华道藏》第26册第309页。
{12}《重阳全真集》卷10,《中华道藏》第26册第332页。
{13}《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上,见《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中华道藏》第47册第79页;《金莲正宗记》卷3灵阳李真人,见《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中华道藏》第47册第39页。
{14}《七真年谱》大定十年条,见《正统道藏》正一部,《中华道藏》第47册第72页。
{15}见《晋真人语录》,《正统道藏》太玄部,《中华道藏》第26册第705页。
{16}见《云光集》卷2。《正统道藏》太平部,《中华道藏》第26册第656页。
{17}此说似不确。《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长春)拜于榻前,即赐之墨。长春悟其旨,命匠造棺。未及成,师己顺化,时三月初一日也。长春以礼葬于庵侧之仙莹,敬谥曰灵阳辉耀演化真人。”
{18}指王重阳于金正隆四年于甘河桥所遇二道人,“各披白毡”。见《金莲正宗记》卷2。
{19}宋德方:《雨霖铃》词,见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96页。
{20}《全真列祖赋》见于甘肃天水玉泉观现存《大元崇道诏书之碑》;文见陈垣等编《道家金石略》金元167,文物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