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老子《道德经》上善之水的五大哲学内涵
作者:孙振玉
五、上善无名:玄鉴
“静观”中的水属“上善”。但是这“静观”只是在一种“无欲”的审美观照中把握到的这上善之物的纯粹形式。问题是,上善之水的形式意义并不能普适到一种绝对唯一的至善,“静观”与“有欲之观”在人的认知范围内仍然预示着一种触目的裂痕。《道德经》提出“玄鉴”⑥论将一种善的形式升华为一种普适恒常之道,使得水这一意象除了饱含审美魅力,更获得人生实质意义。只是,这种实质意义远远超出了以上几层内容,而为生命提供全新的价值启迪。
绝对唯一的善在“玄鉴”的本原投影中获得她的直观形象。在这之前,善的规定只是一种抽象或赤裸的感性之物,而在“玄鉴”中,人透过高悬的飞瀑、奔突的江海、无私的甘露观照了自己内心的“上善”,人此时不仅相信这善的真实存在,更能将自己的内在品质比照这善,确信人生在世当如此高洁浩荡。这种上善依赖“玄鉴”正是因为这善太过孤傲,竟于功利张扬中自愿隐而不显,“玄鉴”世界万物就是说不携带利害之眼去直接待人接物,再不贴着名利面具去攫取,而是透过一个无私的心去体会这善的意义。只是在“玄鉴”的视域,天地有“上善”而不言的真相才作为一种真理和境界大白于人间。
注:
①帛书《老子》道经甲乙:“上善(似)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253页。王弼注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楼宇列:《王弼集校注》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20页。
②帛书《老子》德经第五章甲乙:“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246页。王弼注本:“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楼宇列:《王弼集校注》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14页。
③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第125页。
④帛书《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甲乙:“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404页。王弼注本:“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楼宇列:《王弼集校注》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85页。
⑤郭店楚简《老子》甲:“至虚,恒也;守中,笃也。万物方(旁)作,居以须(待)复也。”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第112页。帛书《老子》道经甲乙:“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298页。王弼注本:“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楼宇列:《王弼集校注》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35-36页。
⑥帛书《老子》道经第十章甲乙:“涤除玄鉴。”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265页。王弼注本:“涤除玄览。”楼宇列:《王弼集校注》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23页。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