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张三丰与崂山道教
作者:王 驰
第一位是徐复阳,字太和,号通灵子,山东掖县人。他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自幼因瞽目而遭遗弃。十几岁时流浪至即墨鹤山,在鹤山遇真庵出家入道,拜曾得张三丰真传的龙门派道士李灵仙为师。李灵仙深通医理,诊得弟子徐复阳瞽目的主要原因是肝气过盛而郁结于目。故他一方面传授给徐复阳道教内功以疏通气血、内培元本;另一方面又施以药物配合其内功锻炼。数年后,徐复阳在师父的调理教导之下重见光明。后又有缘跟祖师张三丰学习道教经典及武学,修炼功夫更上层楼。他还效法三丰祖师的练功道路,在鹤山遇真庵面壁9年,功成后任遇真庵之主。徐复阳开创了全真龙门派的一个新支派——鹤山派,成为该派祖师。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他被皇帝敕封为“中元永寿太和真君”。同年飞升于鹤山,在世80岁。遗著有《迎仙客词》。
第二位是孙玄清,字紫阳,号金山子,山东寿光人。他生于明武宗正德初年,同徐复阳一样,自幼也是双目失明。不过他先是出家为僧。20岁时来到崂山,听说了徐复阳的事迹,便弃佛而入道,礼李显陀为师,在崂山明霞洞修行。机缘巧合,遇到了常在后山洞中静修的道教宗师张三丰,遂得张三丰传授静心养性之法和阴阳颠倒五行之术。孙玄清逢此难得的机会,发奋勤苦修炼,20年后终于双目复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崇好道教的明世宗皇帝闻知此事,诏令赴京。当时孙玄清在京师白云观坐钵修炼,祈雨有验。世宗敕封他为“护国天师府左赞、金山子海岳真人”,令他“掌管真人府事”。孙玄清由此也开创了全真龙门派下的一个新支派——金山派,崂山明霞洞因此成为金山派的祖庭。作为金山派的开山祖师,孙玄清于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飞升。遗著有《释门卷宗》。可以说,孙玄清是明嘉靖年间全真道士中最为显贵者;而金山派也是较早融摄斋醮祈禳等正一符箓法术的全真龙门道派。目前山东崂山、泰山和辽宁千山等地的道教宫观多属于金山派。
提到金山派,就让人不由得怀念起已故去的当代道教大师、崂山太清宫监院、道教内家拳的代表人物——匡常修道长。匡道长就是全真金山派的高道。他祖籍山东省胶县,生于清光绪年间。自幼喜武好道,8岁开始学拳并学医。青年时代见社会黑暗而于崂山白云洞出家修道。白云洞属金山派,匡常修乃承其二十一代衣钵。匡常修的师祖李是庆道长、师父匡真觉道长都是武林高手。匡常修得师祖、师傅的真传,同时又将他少年所学各地武术精华融汇为一体,上承张三丰祖师之余绪,发展和创新了道家武学。他的武学体系自成一家,名曰:“武当内家拳崂山派”。该派的功法分为三阶段:初级阶段为玄功拳,主要是练长劲和硬功,这是基本功;中级阶段为玄真拳,着重练刚弹之劲,即将死劲变活;高级阶段为玄化拳,练悠劲和气劲,使拳家身手如神龙般变化莫测,闪打结合,虚实相生。崂山派内家拳全套拳术为七十二趟,包括刀、枪、剑、棍等器械。还有对打、截打、转打、连打等功法。匡道长数十年来教授出的道门内外武林弟子不可胜数,其中有不少是全国著名的武林高手。此外,匡道长还深谙道教丹道养生学及医药学。他继承全真金山派的丹道功法真传,经过多年修持,对先天气功的炼养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和体会;他学医行医,数十年来坚持为群众医治各种疾病。应当说,匡常修道长多年来内炼丹功,外练武术,兼以医济世,这正是张三丰祖师在崂山开创下来的道派家风。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张三丰对崂山道教的深刻影响。
关于张三丰的飞升,也与崂山有很密切的关系。世人对于张三丰在何处飞升,尚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而崂山北部三标山西麓的玉蕊楼和太清宫东面的八仙墩是其中两个最有名气的飞升仙地。据云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秋的一天,众人只见张三丰上了玉蕊楼,好久没见下来。上去寻找时,只见到他的一件布衲和一双芒鞋,此后再无人复见其面。今崂山玉蕊楼旁有一巨石,人称“邋遢石”,即张三丰所遗履衲之处。而在八仙墩北面有一座石块叠成的“张仙塔”,也是纪念张三丰在此羽化成仙的古迹。
今天漫步在雄、秀、险、奇,风景如画的崂山,我们在许多地方都能够看到与张三丰有关的道教文化遗迹。一代道学宗师的事迹使人遐想联翩,他的崇高风范令后人无限景仰。在当今的这个世界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疲惫不堪,物质欲望的无限追求又令人们竭尽精力,而人性的自我迷失也愈来愈导致全人类生存的真正危机。我们能否在名与利的角斗场上退后一步,来到崂山这样怡人心性的洞天胜地,来寻觅一下真正的自我,来倾听一下古老而又恒新的道学智慧。如果用心,便会依稀听到一位逍遥洒脱的“邋遢神仙”向我们高唱:“快,快,快,红尘外。闲,闲,闲,白云间。妙,妙,妙,松崖一声啸。来,来,来,蓬岛瑶花开。”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