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道德经》版本(文物)展”展品介绍之三
作者:赵 前
此次展品中有《老子斋口义》二卷 ,(宋)林希逸撰,元刻本,秦更年跋(1920)、袁克文跋(1922)。孤本,一级文物。《中华再造善本》底本。此书国家图书馆著录为元刻本,但前人称此本字型较大,字体粗整有力而不失逸动之态,有劲挺之姿,应是刊刻于宋末。在版本的鉴定上存在争议。林希逸,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进士,其《老子斋口义》以通俗浅近的文字作解,释老时融入儒家思想。
明清两代《老子》注解和研究成果都超过前代,其内容有了与以前不同的特色。特别是清代出现了不少有关老子原书的校订考证著作。如毕沅的《老子道德经考异》、王念孙的《老子杂志》等。明清两代注释研究老子的有二百多家,比较有名的,如薛惠、德清、王道、李贽、焦、王一清、王夫之、魏源、姚鼐、李涵虚、宋翔凤等,其中薛惠、李贽、焦闳、王夫之、魏源、宋翔凤可以说是儒家的代表,王一清、陆长庚、李涵虚等是道家代表,德清、杨文会是佛家代表 。
《老子集解《二卷》考异》一卷,(明)薛蕙撰。清道光十四至二十六年(1834-1847)、咸丰八年(1858)三原李锡龄惜阴轩刻本。李锡龄(?—约1849),清藏书家。字孟起,一字孟熙。三原(今陕西三原)人。道光初,官至中书。李锡龄辑《惜阴轩丛书》三十四种《续编》一种,此为其中之一。
薛惠,生活在明弘治至嘉靖年间,当时三教合流思潮强盛,他的《老子集解》明显带有为道家争正统的意味,对前人的老子思想研究进行了广泛的批评。此本依王本章次顺文作解,特点是常在一章的后面作评语,澄清前人的错误。这在古注中并不多见,因此,薛书虽流行不广,但很值得一读。
《老子衍》一卷,(清)王夫之撰。为民国22年(1933)上海太平洋书店铅印本《船山遗书》之一种。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斋。衡阳(今属湖南) 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王夫之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很大影响 。王夫之早年也曾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但逢明末战乱动荡,报国无门,便专心学术,《老子衍》是他最早写成的著作之一。
明清两代注释研究老子的有二百多家,除比较有名的以外,还有一些非著名学者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次参展的书中如明人董汉策注本、明闵齐伋套印本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近现代人们对老子的研究注释有增无减,此次展品中收集了海内外出版《道德经》版本六百 余种,其中不少是近现代人所注释。由于篇幅关系,本文就不作介绍了。
(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善本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