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天下第十二福地——陶公洞探源

作者:胡晓慧




  据说,陶公洞的众多神佛中,只有“胡公”最为灵验。有关“胡公”灵异的事迹很多,传播也很广,故前来朝拜求签的人络绎不绝,“胡公”案前的祭品时常堆积如山,香火极盛,陶公洞也因胡公显。
  陶公洞现由四个村共同管理经营,常住洞内管理事务的是15位50岁以上的老人。洞内收入除去正常的开支外,根据“以风景养风景”、“以洞养洞”的精神,大部分用于洞内建设和公益事业。如2006年夏温州地区的平阳、苍南县遭遇50年一遇的台风劫难,陶公洞就拿出6万元给县宗教局、1万元给道教协会,作为救灾款,支持灾区人民灾后重建家园。平时相邻村庄要建祠堂、造桥、修路时,都会过来要些经费,予以支持。
  
  四、从陶公洞管窥楠溪江流域民间信仰的特色
  
  陶公洞由道教始;隋唐以后,僧道杂居;入清以来,由僧侣挂锡,结束了僧道杂居现象。现洞内虽佛道双修,儒、释、道三教调和兼容并包,却以区域神“胡公”显。这是否与葛、陶两人都曾客居大若岩陶公洞有一定的关联呢?他们的学说是否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浙南的道教文化,尤其是楠溪江流域的“耕读文化”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楠溪江流域广大老百姓,他们根本就分不清儒、道、释三教,把地方神等同于道家神灵。于他们来说也许就没有必要去分清。他们遇神就求,见佛就拜,他们去寺庙大都不是为了领略佛性而来,因此委身的程度也不深广,虽然其中不乏虔诚的香客,但他们往往是同神在作交易,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而烧香拜神不过是因为有难处,求保佑。“祸福悉归之为神”。这“神”不管其是道教的神仙也好,佛教的菩萨也好、儒家的先圣也好,地方性的神灵也好,只要“有求必应”就行了。因此,浙南农村中的道教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很少受到儒教的影响,却跟佛教、地方神信仰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陶公洞的信仰活动便是最好的证明。
  
  注:
  ①《浙江省宗教志》资料汇编(二):温州宗 教,1994年3月版,第14页。
  ②③④⑨吴明哲编:《温州历代碑刻二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第20页,第20、21页,第20页。
  ⑤周孔华等编著:《温州道教通览》,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374页。
  ⑥⑧⑩刘景晨撰:卢礼阳,李康化编注:《刘景晨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52页,第46页,第46页。
  ⑦陈光壁、陈光宗、陈时霖编:《大若岩导游》,1981年,第12页。
  [11]郑笑笑、潘猛补主编:《浙南谱牒文献汇编》,香港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页。
  [12]盛爱萍:《从温州地名看浙南的道教文化》,载于《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191页。
  (作者单位:温州社科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