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论全球化境遇中道教的发展
作者:孙亦平
道教传播史表明,弘扬戒律可以促进道教信仰的神圣性与纯洁性,提升修道者的道德水平,促进道团组织的规范化,但戒律的内容又必须因地、因时而宜。从历史上看,道教戒律也处在不断地完善与修订之中。例如,明永乐年间,正一天师张宇初撰《道门十规》,以整顿道教;清初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在《龙门心法》中则针对道教中“玄风颓败”的景象,用“持戒精严”来改革道教,成为全真道的“中兴之臣”。这些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事例,但如果再仔细研究一下又可见,无论是正一道的《道门十规》,还是全真道的《龙门心法》,都出现在原有的道教戒律已不能很好地对道士的言行起到约束作用,以至于出现了“吾道自近代以来,玄纲日坠,道化莫敷,实丧名存,领衰裘委”⑨的局面,因此,张宇初才要重新修订道教戒律,以期“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为先,次以参究为务"⑩,以达到重振道风的目的。王常月则将持戒与修仙相联系,倡导“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仙”,从而使戒律精严作为得道成仙的基本依据,以抑制道门中因过度世俗化而导致的传统被遗忘、神圣被消解、思想变浮浅、生活变随意等腐败现象,使全真道由过去的注重性命双修的内丹修炼转为倡导严持戒律,因此,他所“复兴”的全真道龙门派又被称为“龙门律宗”。但张宇初所修订的戒规并未得到后世正一道士的重视,自他之后,正一道也就不再有人撰述阐发戒规之事了。[11]王常月之后,全真道对持戒的要求也逐渐放松。与此同时,道教在明清之际出现的颓势,到清代中叶之后更为明显,这虽然主要是由社会环境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外力所致,但由道教戒律的松弛而导致的道士素质下降是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呢?以历史观照现实,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过去道教一直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那么,在今天全球化的境遇中,当代道教戒律建设如何既能提升道教信仰的神圣性,又能使修道者在实际生活中切实可行,从而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今天,全球化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更渗透到政治、思想、文化、科技等各个层面,而且它将一种统一化的文化格式,以一种非常快的速度,影响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如何在全球化境遇中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曾与儒、佛并列而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其信仰本身不仅蕴含着神圣与世俗的两重性,而且还凸显出神圣与当下生活的交融性,这就使它有可能在现代仍然能够比较灵活地适应社会和人生的需要。因此,当代道教在今天全球化的境遇中,既要发扬道教戒律的优良传统,始终高扬“道"的超越精神来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态度,搞好自身的宫观建设和道风建设,才能在多元化宗教文化的对话、沟通和竞争中,发扬自身的民族特色;同时还要以博大灿烂而富有智慧的道教文化来积极回应当前人们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物质崇拜、理性至上、科学万能、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过度世俗化等,只有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继续创造富有特色的道教文化,才能在今天全球化的境遇中保持自己的生机与活力,以至于在21世纪的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
注:
①《太上出家传度仪》,《道藏》第32册,第163页。
②《老子想尔注》第三十六章。
③参见拙文《神圣与世俗之间——论道教在2 l世纪的发展》,载《中国道教》2001年,第5期。
④《老子想尔注》第十三章。
⑤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62页。
⑥《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道藏》第32册,第184页。
⑦《陆先生道门科略》,《道藏》,第24册,第781页。
⑧《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上,《道藏》24册,第787页。
⑨《道门十规》,《道藏》第32册,第l 46页。
⑩《道门十规》,《道藏》第32册,第149页。
[11]参见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第二卷,东方出版中心l994年版,第347页。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