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唐代“女冠热”现象浅析
作者:冯 鹤
王奉仙,宣州当涂县贫寒民家之女,《集仙录》中形容她“肌肤丰莹,洁若冰雪,螓首蛴领,皓质明眸,貌若天人,智辩明晤”,被百姓视为观音在世。王奉仙入道前后,游历于淮浙之间,宣扬忠孝贞正之道,清净俭约之言,深受民众拥戴。其间有心怀不轨之流,欲以不正逼之,见了她本人之后,无不折腰赞佩,继而行以弟子之礼。
女几的洒脱遇仙、花姑的执著向道、王奉仙的正直自重,当是唐朝女冠的真实写照,她们的成功,也是广大有志于道的妇女的目标与希望。
四、妇女自身的解放与社会整合
妇女的入道,对其自身来说是一种解放。在男权中心的历史上,女性基本上是游离于政治生活之外的,没有话语权,更无从谈起人格独立、人身自主与人权平等。唐朝经济的繁荣、思想的活跃、道教教义的启发,促进了妇女内心女性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对于那些文化、素质较高的女性。她们的入道,不仅仅是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更是对自己精神家园的重新建构,是女性反抗压迫的一声呐喊。女性的信道,不排除源于对现实环境的失望而产生的逃避心理,但是这种逃避并不是消极的,是她们自己的主动选择,她们渴望在神仙世界里找到自由快乐并对此深信不疑。如马信真的诗:“几劫澄烦思,今身仅小成。誓将云外隐,不向世间存。”{14} 又如卓英英《答玄士》诗:“数载幽栏种牡丹,裹香包艳待神仙。神仙既有丹青术,携取何妨入洞天。”{15} 这种超凡脱俗与卓而不群,不仅仅是道教所追求的清雅之趣,也是女性追求心灵自由的自然反映。
这种自身的解放,无疑是一次以宗教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探索。唐代熔冶东西方文化于一炉,而形成政治上大一统时代之鼎盛,其中妇女身心的相对解放无疑在这种社会整合中发挥了作用。道教之于现实,从来都是怀着悲天悯人之情怀,以由天之人的路径来关注并改造社会,其贵柔守雌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尊重。社会的建构、惟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与平等,而女性与社会、与政治、与他人的关系,始终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马克思女性主义曾有观点,女性解放的程度是社会解放程度的天然尺度,那么女性的地位也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标准。文化的生命力,即在于直面现实,积极介入并回应现实,通过这种互动来发现社会中已经出现或潜在的问题,推出相应的解决之道。唯其如此,文化才会不断找到新的“生长点”,从而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得以转化、更新、丰富、完善与提升,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或影响。唐时众多妇女的信道、修道,就印证了这个道理,它不仅壮大了道教信众队伍、丰富了道教理论、促进了道教的发展,更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了作用,是宗教文化与社会发展积极结合的很好例证。
注:
①《新唐书·百官志》卷四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第1252页。
②《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十三《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537页。
③《新唐书·百官志》,《三宗正寺·崇玄署记》,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通典》卷二十三《职官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628页。
⑤《旧唐书》卷四十三《职官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21页。
⑥《旧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制》,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61页。
⑦《唐六典》卷三,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2页。
⑧《旧唐书》卷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页。
⑨《资治通鉴》《唐纪 十八》,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66页。
⑩{11}《唐会要》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3页。
{12}《旧唐书·列传四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61页。
{13}《新唐书·诸帝公主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657页。
{14}{15}《全唐诗》卷八六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755页。
(作者单位:中国道教协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