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说来,是强大的思想武器。我们必须很好地掌握这个武器,才能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点,过去我们是没有认识的。三十年来,我们吃了许多苦头,才了解到这一点。虽然迟了些,但了解到这一点,总归是好事,可以免得以后再吃苦头。
过去,正如本书编者在《前言》中所说,“因为强调抓阶级斗争,强调防止资本主义复辟,阅读《资本论》,注意力显然集中在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关章节,领会时也旨在认识这一制度残酷、黑暗的特征以及必然被埋葬的历史命运。所以,诸如剩余价值的榨取、无产阶级贫困化等论述,比较地为人熟知一些;至于资本的循环、周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等思想,似乎离现实斗争较远,用处不大,懂与不懂,无关紧要。”其实,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时,始终注意了它的一般物质生产的基础,从而大大超出了资本主义的限界,涉及了人类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我们可以说,如果撇开资本主义的形式,那末马克思论述的资本的流通过程的许多基本原理,对于其他社会化生产,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是适用的。如果我们违背了马克思所阐述的那些基本原理,就不能不受到惩罚。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怎样要求我们的呢?
这里只谈主要几点。
第一,它要求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是按比例的,再生产要建立在平衡关系的基础上。诚然,在第二卷中直接讲按比例和平衡关系的话很少,但只要我们真正理解马克思在这里所论述的再生产公式,就不能否认这些公式是离不开按比例发展和平衡关系的。从这些再生产公式,可以看到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是互为市场、互相制约的,它们建立起平衡关系(注意公式中的等号),如果破坏了这种平衡关系,就会造成比例失调,造成经济上的混乱和下降。
现在常常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马克思讲的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而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根本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无干。的确,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不是商品经济,但如果我们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教条出发的话,不能不承认社会主义有两个阶段,在其第一阶段,社会主义本身仍然是商品经济,不过可以而且应当避免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种种缺点,成为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种商品经济。所谓计划经济,很容易引起一些误解,倒不如正名为有指导、有管理的商品经济,而这正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讲的虽然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的再生产,但无疑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下的再生产。
单单以这一层为理由,我们也必须十分重视《资本论》第二卷中所包含的按比例发展和平衡关系的再生产理论原则,以及必须十分重视这一理论原则所提出的要求。
我们过去的经济建设,往往违反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过去口头上也常讲按比例发展,但实际上并不很清楚这个按比例的“比例”是什么意思,片面地去追求什么高速度、高指标,特别是片面地追求钢铁工业的高速度、高指标(所谓“钢元帅升帐”)。过去我们一听到平衡这个词儿,马上就要批判所谓“均衡论”,谈论所谓“积极平衡”。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多年的比例失调,现在的经济调整工作,主要地就是要比较彻底地解决这个比例严重失调问题。
这里顺便谈一下生产资料优先增长问题。这“是一个属于内含扩大再生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列宁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中提出来的。列宁把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因素列入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的图式,得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得更快’的结论。但是,列宁也没有把它当作一个适用于一切时代的普遍规律。他说:‘生产资料增长最快这个规律的全部意义和作用就在于:机器劳动的代替手工劳动(一般指机器工业时代的技术进步),要求加紧发展煤、铁这种真正“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可见,列宁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对特定历史阶段,即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技术进步阶段而言的。应该看到,即使处在这样的阶段,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也只是一种趋势;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各年增长速度的具体对比关系,必须根据各个国家具体的历史条件、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而定,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既不是生产资料每年都比消费资料增长得更快,也不是生产资料比消费资料增长得越快越好。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生产资料在一段时间的优先增长以后,必然会出现消费资料的更快发展,接着又会出现生产资料的更快增长。”(本书第301-302页)“应当强调,马克思从纯粹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考察中所发现的两大部类发展的比例和平衡条件,是一切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也包括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内含的扩大再生产在内。……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只有在两大部类按比例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没有两大部类的平衡协调,生产资料生产既发展不了,更优先不了。”(本书第303页)
斯大林是夸张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问题的。我们过去正是在迷信权威的情况下,在长期的建设实践中违反了两大部类发展的比例和平衡关系的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原则而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农、轻、重的比例失调,直到现在的调整工作中才开始得到严肃的纠正。
第二,《资本论》第二卷还要求我们去找到一个适度的积累率。
在我们的实际经济工作中所讲的积累率,是指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与《资本论》第二卷所讲的积累率不同(它指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在全部剩余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从前者,可以观察和安排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及其与扩大再生产速度的关系。确定前者这样的积累率,就既要力求原有人口和新增人口当前的消费水平不大幅度降低,又要照顾到新增劳动人口的就业所需平均资金装备。在这二者之间会有一个足以保证从长期累计来看的最优速度和最大的人民消费的积累率,这就是上文所说的适度的积累率。
过去我们不是去寻找这种适度的积累率,而是长期搞高积累率,以致基本建设战线过长,生产资料供应紧张,人民消费水平不能提高甚至降低,最后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平衡。
我们以后再也不能这样搞了。至于适度的积累率究竟是多少,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各个时期不会相同。
第三,《资本论》第二卷又要求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加速资金周转,发挥更好的投资效果。
我们的一些做法是在很大的程度上违背这个要求的。
首先,我们现在的商品流通,是按行政区划组织的,往往人为地扩大产销距离,增加流通环节,延长流通时间,不容易做到资金周转的时间短、速度快。
有人主张我国经济应以大大小小若干个经济中心为支撑点,编织成一个全国性的商品流通网,而废除按行政区域组织商品流通的老办法。这是不是比较符合于第二卷所要求的办法,不仅有利于商品的销售,而且也有利于商品的生产,是可以研究的。
其次,过去我们常常认为生产资料如果发生供求不平衡现象,就只要抓紧计划调拨便能解决;消费资料如果发生供求不平衡现象(主要是供不应求),就只要依靠计划供应(限量或发票证)便能解决。这种看法对不对呢?当然这里有生产问题,特别是供不应求的情况,与生产不足有密切关系。但人为的流通阻滞也是重要的原因,而生产中的资金积压与浪费也不容忽视。
因此,怎样打破人为的流通阻滞,必须好好研究。
第四,《资本论》第二卷又要求我们从资金循环中获取更大的经济效果。
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企业采取的是一切包下来的办法,因此谈不到企业的自主权。现在我们发现一切包下来不是办法,那就要考虑给企业以自主权。企业如果没有自主权,资金循环的正常运行恐怕是困难的。
一个企业,当货币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时,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质上必须互相适应,在量上必须有一定的比例。但我们过去往往不顾这起码的原理,建起了工厂,但缺电、缺原料,生产只好停下来。
商品卖不出去,商品资金就不能顺利转化为货币资金,在生产过程中增殖了的价值就不能得到实现。我们过去经常发生这种情况。积压在仓库中的存货越来越多。一方面卖不出去,一方面还在盲目生产。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企业必须做好市场调查和预测,研究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使商品对路适销,而不能再是官厂、官商的态度。
以上不过是《资本论》第二卷要求于我们的一些方面,其余的不能在这里一一罗列了。从上面谈到的,我们应当说,不学好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就无法搞好我们的经济建设。林子力等同志编辑的《学习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这本书,给我们说明了这个道理,帮助我们去认真学习,应当得到我们的普遍重视。
(《学习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0年十一月版,0.91元)
郭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