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该书第十页说:“隋朝(五八九——六一八年)结束了二百八十多年分裂局面而统一中国”。这是把五八九年隋灭陈和五八一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混为一谈了。隋朝建立时尚未统一中国,建朝不应从五八九年算起。隋朝的年代是五八一年至六一八年,共三十七年。因此下文说到“隋朝统治虽然仅有二十年”也不确切,应改为“……仅有三十余年”。
二、第十五页在叙述宋元两代的海外贸易时,把埃及包括在非洲东岸,这在地理方位上是不确切的,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一般把它归入地中海区域。
三、第四十二页说:“一四一一年,明太宗派钦差、太监亦失哈等率官兵千余人……,巡视奴儿干”。查明代皇帝并无称太宗者,一四一一年是明成祖永乐九年,“明太宗”应改为“明成祖”。
四、第四十五页提到宁古塔这一古城名时,著者加了括弧,标明宁古塔是在今天的吉林宁安。这也比较笼统。查宁古塔有新旧二城:旧城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康熙五年(一六六六年)迁建新城,即今宁安县城。宁古塔的新、旧城虽均在宁安县境内,但最好具体说明。又,宁安县今仍属黑龙江省,不属吉林省。
五、第一九九页说:“一八六九年底南洋大臣、两江总督沈葆桢死去”,不对。沈葆桢死年是一八七九年。第一九五页又说:“一八七五年,沈葆桢向英国订制了四艘炮船”。此处“一八六九年”显系“一八七九年”笔误。
六、第二四三页在叙述丰岛海战时,说清官兵“在沉船上用手中仅有的武器——来复抢‘勇敢地还击’”。“来复抢”应为“来复枪”。
七、第二四五页说:一八九四年“九月十六日,中国政府派陆军总兵刘成休率领铭军十二营,由水路前往大东沟援应平壤清军”。“刘成休”应为“刘盛休”。该页脚注②“姚锡光:《泰莱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应为“泰莱:《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
八、第二四六页在叙述黄海大战时说:“日本舰队以‘吉野’号、‘浪速’号、‘秋津洲’号、‘千代田’号四艘快速舰为先锋队”,查日本舰队在黄海海战组成先锋队的四艘快速舰应为“吉野”号、“浪速”号、“高千穗”号和“秋津洲”号。“千代田”号参加了黄海海战,但未被编入日舰先锋队。
九、第二六一页在讲述丁汝昌到天津面见李鸿章,请求率北洋舰队出战救援旅顺,结果遭到李鸿章的斥责时,引用了李对丁的责言:“汝善在威海守汝数艘船勿失,余非汝事也。”这句话出自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原文为:“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
十、第二六六页在叙述威海卫之役时说,丁汝昌死后,投降派于“一八九五年十二月,派‘广丙’管带程璧光乘‘镇边’艇前往日本舰队,问敌人乞降。”一八九五年十二月,甲午战争早已结束,根本不会还存在“乞降”问题。所谓“十二月”应为“二月十二日”。
十一、第二六七页说:“清政府苦心经营了三十年的北洋海军,就这样覆灭了”。查一八七四年(同治十三年)清政府开始筹划海防,李鸿章主张在北洋建立水师,一八八八年北洋海军正式建成,到一八九四——一八九五年甲午战争北洋海军覆灭,清政府经营北洋海军的时间共为二十年,不是“三十年”。
十二、第二八七页在叙述一八九八年《中俄旅大租地条约》和《中俄旅大租地续约》的签订过程时说:“善用阴谋诡计的沙俄以如果能促使清政府签订租地界约,则各付五十万卢布的贿赂收买李鸿章、张荫桓这两个民族败类。”查沙俄收买李鸿章、张荫桓的活动是财政大臣维特电令俄驻北京代表具体进行的,向李、张送的贿赂不是“各付五十万”卢布,而是付李鸿章五十万卢布,付张荫桓二十五万卢布。(参阅《维特回忆录》)
十三、第三一○页在叙述一九○○年东北义和团反对沙俄侵略时说:“在营口以北的熊岳,铁路工人并且掀起一次抵制沙俄残酷压榨的斗争”。“熊岳”当指辽南重镇的熊岳城,查熊岳城位于营口以南一百多里,不是在营口以北。
质疑和订正
李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