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所概括的社会生活现象,是纷繁万状的。作家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着笔著书时,已具备对社会现象作科学分析的较为坚实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对中国革命的正确认识,因而善于透过他给予具象化表现的人与事,揭示历史运动的主潮、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华民族的前途,从而使他描写的人物,获得正义的思想之火的照耀,丑恶无所遁其形,美善益添其神采。在抗战的炮火映照的上海城乡,一方面展开了紧张而沉勇的庄严工作,一方面却展开了荒淫和无耻的罪恶勾当。应该说,《锻炼》中描绘的黑暗势力是猖獗的,人民灾难是惨重的,但作品并没有当时国统区某些小说所常有的阴沉和窒息之感,而是勃郁着一股民族正气,使人充满对人民力量的确信和对抗战前途的乐观展望。作家以遏抑不住的激情,赞美抗战的青年和民众。作家摸到了时代的脉搏,开掘出民族生力最深厚的源泉,捕捉到使黑暗和腐恶势力减色的历史之光。就对工人形象的描写的正确和有力而言,我以为《锻炼》超过了《子夜》。这是作家的思想不断随时代前进的表现。
《锻炼》的艺术结构,我以为是很值得研究的。此书目前还看不出谁是中心人物,它的结构方式,不是以某个中心人物的遭际命运为主线展开,而是采用多头开合,错综进行的结构方式。这样的复式乐调般的结构方式,是更需要魄力和匠心的。展读《锻炼》,事件如波,此伏彼起;场面如链,交叉而现;人物如星,忽闪忽逝;一时给人以头绪杂多,难以把握之感。但是,随着事件的开展,我们渐渐地看清了:此书人物事件,其实是纷而不乱。支配着全书结构的,虽然没有中心人物,却有一个中心事件:那就是国华机器厂往武汉的搬迁。苏、严二家许多人物的命运,甚至自郊区小镇插入的赵克久的命运,也将与这次搬迁共沉浮。当然,对于一部未成之作,侈谈全书结构是没有意义的。我觉得值得读者们注意的,乃是第一部的复杂结构所提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这是非有丰富的创作经验与文学修养不办的。
《锻炼》也有它的不足之处。由于此书仅是第一部,许多人物的性格,尚来不及在生活的漩涡中给予细致而丰满的表现。即在已成之局中,不少人物原是可以一气钉住,写足写活,使之楔入读者心中的,但作家似乎更神注于情节的发展与结构的照应,于人物刻划上不免粗疏了。对丑恶势力的描写,也略嫌影影绰绰,不如作家其他名篇那样酣畅淋漓,穷形尽相。
我们知道,茅盾以《子夜》和一系列描写农村、城镇经济破产和政治动乱的著名短篇,实现了他对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全面的艺术描写;设若《霜叶红于二月花》与《锻炼》能全部完成,再联缀以《蚀》、《虹》、《腐蚀》等已成的杰作,那将是一轴从“五四”前后到解放前夕的中国社会的多么壮丽的画卷啊!虽然茅盾的宏愿未能全部实现,但他那种严肃的创作意图,沧海掣鲸的气魄,惨淡经营的艺术追求,却是永远启迪后人的。
(《锻炼》,茅盾著,文化艺术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五月第一版,1.15元)
品书录
曾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