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说的人总是在追寻,又总是没有完全得到。他可能为一个小小的发见而如醉如痴,而欣喜若狂,而自以为大彻大悟,然而,紧接着的将是新的犹豫,新的不满,新的焦灼不安。为什么不是最好的?究竟能起多大作用?还差得远呢!还差得远呢!
于是有突破也有丢失,有创新也有彷徨,有成功也有挫折。有徐缓如歌的行板,也有不如酸辣汤的杂色。但愿心的光能给“陶”上和“陶”下的人以温暖,而这一切当然都不是最后的。
于是看起来无技巧有可能成为更好的技巧,看起来无章法有可能成为更好的章法;“不习惯”可能使一些人激怒,但也有可能带来新的天地、新的经验;当然,也有可能带来缺乏生活和艺术根底的胡说八道。反正小说有各种各样的写法。反正写小说也要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不管这有多难、多悬。
但是,新的经验必然依赖于又打破了已有的集体的经验,一种写法和另一种写法相反而相成。探索易于惹人非议,苟安却又实在难有发展。嘲笑条条框框是容易的,真正有所突破却难而又难。刻意求突破条条框框本身就有可能变成新的条条框框。刻意求新的新转眼间也可能变成老套套。一切追求都必然和某种目标、某种准则、某种规范相联系,以为乱弹琴可以奏出诱人的曲调乃是无知或者曲解。没有目标、准则和规范的追求只能是漫不经心、茫然无措、无计可施。所以,弄不好新的追求有可能变成新的作茧自缚,而无所追求只能是停滞和衰亡。
所以,不论在题材的选择还是表现的手法上,愈自由就愈需要严肃和严格的要求,愈得心应手愈需要树立更高的境界和标准。程式化的、有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可循的工艺往往还是好办一点的,而看来朴实自然的花样,化为行云流水的匠心,貌似轻松如意的气力,却多半是可向往而不可及。
把生活的脉搏传递给读者,努力做到有利于社会、人民、年轻人的心灵,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懈地去探求生活和艺术的秘密、生活和艺术的湖光,这是一件严肃的,有时候是痛苦的事情。
但这又是快乐的。哪怕令人汗颜也罢,总算又呈献给读者了,我八一年发表的小说,我的笑话、我的怀念、我的记录、我的心。生活是多采的,向往是美丽的,所以工作也是有趣的了。
一九八二年一月二日于广西南宁
(《深的湖》收作者一九八一年发表的中、短篇小说:《杂色》《湖光》《如歌的行板》《深的湖》《温暖》《不如酸辣汤》《心的光》《最后的陶》等。将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