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诸问题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的重要问题,所以经济思想的产生是很早的。在古代,许多杰出的思想家与政治家曾探讨过广泛的经济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至今仍有影响的经济思想。但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十五世纪后半期,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形成时,代表这一生产方式的重商主义就产生了。但是,重商主义所考察的只是流通领域的表面现象,而“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所以“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产生的。”(马克思语)使经济学成为一门具有较完整体系的科学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把亚当·斯密以后,凯恩斯以前的经济学分为两个阶段: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这里所说的古典经济学与马克思所说的古典经济学不同。马克思所说的古典经济学在英国是从威廉·配第开始,经亚当·斯密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是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经重农学派弗朗斯瓦·魁奈等人到西斯蒙第结束。而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古典经济学不仅包括了上述经济学家,还包括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的、被马克思归入庸俗经济学家的马尔萨斯、约翰·穆勒、萨伊等人。新古典经济学是指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之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前的边际效用学派与剑桥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是凯恩斯主义产生之前的正统经济学,它的基本内容是现在所说的微观经济学。
现在,曾经显赫一时的新古典经济学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了。但是,作为现代经济学开端的凯恩斯主义正是由对它的批判与发展而来的;它所提出的微观经济学仍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我们对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的全面评述就从介绍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开始。
一
微观经济学是由新古典经济学家们建立的,但它的许多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家。
古典经济学家们主要关心的是国民财富如何增长的问题,但他们在研究这些宏观问题的同时,也研究了个别商品价值的形成与决定、个别市场价格的决定与变动等微观问题。配第、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劳动价值论。但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并不完善。萨伊、穆勒等庸俗经济学家则利用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中的错误因素提出了工资、利润、地租所构成的生产费用决定商品价值的“生产费用论”;混同价值与价格,认为供求关系决定价值的“供求论”等种种谬论,这些就成为以后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价格理论的出发点。
无论是古典经济学家还是庸俗经济学家都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倡导者。斯密是著名哲学家休谟的好友,深受其人性论的影响。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自爱、同情、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易的倾向这六种动机所推动的。当每个人由上述动机推动去追求个人利益时,就会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促进社会利益,所以应该取消国家对私人经济活动的限制,实现经济自由。这一思想被凯恩斯主义以前的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接受,也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思想。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萨伊、李嘉图曾就资本主义社会是否会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问题同马尔萨斯展开了辩论。在这场辩论中,萨伊提出了著名的萨伊定律。这一定律认为:商品的买卖实际上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货币只在一瞬间起到媒介的作用。所以,卖者就是买者,生产者亦即消费者,供给能为自己创造需求,社会上的供给永远等于需求,不会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新古典经济学家完全接受了萨伊定律,认为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全部产品都可以售出,社会上不会出现长期的生产过剩,只要工人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也不会有失业。所以,资本主义社会是一架可以自行调节的机器,经济是稳定的,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新古典经济学正是在这一前提之下,集中精力去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个别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决定等微观经济学问题的。
二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和平发展时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处于它的极盛阶段。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新古典经济学正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从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的是边际效用学派。边际效用学派包括以奥国经济学家门格尔、维色尔和庞巴维克为首的奥国学派,以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为首的洛桑学派和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洛桑学派与杰文斯也被称为数理经济学派)。这个学派在理论上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根据这一理论,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效用,即最后增加的一单位物品所增加的效用,而商品的市场价格则由买卖双方的竞争决定。这种边际效用价值论成为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这个学派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了边际分析法,即增量分析法,它是分析某一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后,另一因变量所发生的相应变动。瓦尔拉和杰文斯等人还把边际分析与数学结合起来,把数学运用于经济分析,这就为微观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分析工
边际效用价值论与边际分析法对以后的西方经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著名的英国经济思想史学家埃里克·罗尔就曾指出:“边际效用概念不仅被看作是经济‘工具箱’的一种补充,并且还被看作是经济科学研究方法上的一项极其重要的革新。”也正因为如此,边际效用学派的出现被称之为“边际革命”。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边际革命”呢?
“边际革命”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并不是偶然的。它一方面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要求对经济问题作出更精确的定量分析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资产阶级反对影响日益扩大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物。边际效用价值论就是为了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产生的。这种理论把价值归结为人们的主观评价,从而否认了价值本身的客观内容及其所反映出的社会关系。它是历史上庸俗经济学中“主观价值论”的翻版。这种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庞巴维克在他的《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崩溃》一书中,露骨地表达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反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庞巴维克在这本书中,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直接攻击。他声称,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稀缺物品的价值取决定,不能区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不能说明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不能说明过去的劳动对商品价值决定的作用,甚至断言“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三卷否定了第一卷”,所以才要用边际效用价值论来代替劳动价值论。
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错误与反动而否定边际分析法。应该承认,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它可以精确地分析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可以把数学成功地运用于经济分析,这些都是很有用的。边际分析被广泛地运用于许多领域,并解决了一系列经济问题。例如,在微观经济学中,运用边际分析法研究产量的增加与它所引起的成本增加之间依存关系的边际成本分析,研究产量的增加与它所引起的收入增加之间依存关系的边际收益分析,对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对于企业作出扩大投资与生产的决策就是很有帮助的。必须在抛弃边际效用价值论这一糟粕的同时,把边际分析法这一精华提炼出来,才是对待“边际革命”应有的态度。
三
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的创建者是英国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马歇尔。他在一八九○年所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与分配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理论,即马歇尔提出的均衡价格理论。马歇尔借用了力学中的均衡概念来研究经济问题,他把边际效用论、生产费用论、供求论等庸俗价值理论拼凑在一起提出了均衡价格理论。这一理论把价值等同于价格,从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来说明价格的决定。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商品量。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这时消费者愿意支付的需求价格与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供给价格相一致,需求量与供给量也相等,从而形成一种均衡状态。这种均衡状态的形成过程就是价格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使得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境界的过程。如果某种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就会下跌,从而使供给减少需求增加而达到均衡;反之,如果某种商品的供给小于需求,价格就会上升,从而使供给减少需求增加而达到均衡。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价格作为指示器向生产者与消费者提供有关供给与需求变动的信息,指挥他们的生产与消费,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需求与供给决定了均衡价格,那么决定需求与供给的又是什么呢?在微观经济学中用消费者行为理论来解释需求,用生产理论来解释供给。消费者行为理论是要说明消费者如何使用自己既定的收入来达到效用最大化,即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随着某物品数量的增加,它给人所带来的效用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所以,要使得用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总效用最大化,就要使购买的各种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生产理论是要说明生产者如何使用自己既定的资源来达到利润最大化,即在既定的产量下实现成本最小,或者在既定的成本下达到产量最大。利润最大化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出的产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二是生产中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经济关系。西方经济学家分析了生产的某些规律与各种关系,提出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即增加某一单位的产品所多消耗的成本要与增加该单位产品所带来的收益相等。
马歇尔根据均衡价格理论所提出的分配理论是把各种收入(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作为相应的各种生产要素(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和土地)的价格,其大小由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所决定。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他的《财富的分配》中提出了另一种分配理论——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追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就是该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具体来说,当劳动量不变而资本量连续增加时,最后增加的一单位资本所增加的产量是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当资本量不变而劳动量连续增加时,最后增加的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产量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资本的报酬(利息)由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劳动的报酬(工资)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
上述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当时的资本主义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虽然也时而发生,但并不算十分严重,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虽然仍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但尚未达到尖锐化的程度,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呈现出一幅歌舞<SPS=0486>平的景象。这样,向经济学家提出的任务就不是要对整个经济的运行和经济危机等宏观经济问题作出解释,而是要为资本家获取最大利润出谋划策。正是这种要求使新古典经济学家去研究价格决定、供给与需求的规律、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最大化行为、分配的决定等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理论从整体上来看也是错误的。均衡价格理论以价格代替价值,以价格理论取代价值理论,又用供求关系来解释价格的决定。这种理论实际上只是对市场上存在的某些表面现象的描述,根本没有科学地反映问题的实质。它的目的在于证明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并对抗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背离了阶级分析法,抹杀了不同阶级之间消费方式与数量方面的根本对立,而把它们都用抽象的人类共同的心理规律来概括。生产理论用一般生产来偷换资本主义下的特殊生产,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固有矛盾,否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理论则是要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的合理性,说明各阶级都按一定的规律得到了应该得到的收入,从而反对剩余价值理论,否认资本家剥削工人这一铁的事实。对于分配理论的这种实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无法否认。克拉克的儿子小克拉克就曾直言不讳地说,他父亲的边际生产力理论“系反对马克思,并且是对马克思的剥削理论的一种最严厉的、绝不是轻微的反驳”。
说明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理论的反动性与错误性,并不是要对它完全否定。应该看到,在他们许多错误的理论中还多少包含着某些合理的内容,在他们为资本家出谋划策的分析中也触及到了某些一般性的生产规律。这些对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的。例如,新古典经济学家在探讨生产理论时强调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重要性。所谓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其它生产要素不变而只增加某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那么这种生产要素的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还继续增加就只能使收益减少。列宁曾经批评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技术不变这一暂时现象称为普遍规律,把收益递减作为基本经济规律的错误。但是,不可否认这条规律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条件下仍是有其合理性的。关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肥料施用量对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的实验证明了:如果肥料施用过量则会引起农业生产的减产。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中某些地区密植过度所引起的农业减产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规律中含有某些正确的因素。如果我们能在认识到这一规律的错误的同时,也看到它的某些正确因素,这对于我们减少生产中的盲目性,更有效地利用经济资源不是很有帮助吗?
新古典经济学家也和其它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当谈到一般理论问题时总是错误百出,但对某些具体经济问题的分析却不乏可取之处。例如,马歇尔在分析商品的价格变动与需求量变动之间的量的关系时,系统地论述了需求弹性这一概念。根据需求弹性理论,不同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是不同的。有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幅度小,而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这些商品是富有需求弹性的;有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幅度大,而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小,这些商品是缺乏需求弹性的。富有需求弹性的商品,通过小幅度降价可以大幅度增加需求量,从而增加总收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薄利多销”;如果小幅度升价也会大幅度减少需求量,从而减少总收益。相反,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大幅度降价只能小幅度增加需求量,从而减少总收益;大幅度升价只会小幅度减少需求量,从而增加总收益。以后有些西方经济学家,还从这一理论出发编制了数学模型,并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具体计算出了某些商品的需求弹性。这些对于确定各种商品的价格,进行市场预测与指导生产都是很有意义的。需求弹性理论所涉及到的商品价格变动与需求量变动之间的量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这一理论对我们社会主义经济也是有意义的。而且可以肯定,当我们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自觉地利用这一理论时,它会比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中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四
以上所介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理论都是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的。但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时期进入垄断时期。这时,完全竞争的假设显然不符合现实,连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感到“有必要放弃自由竞争的道路,而转向相反的方向,即转向垄断。”于是,在微观经济学中就出现了适应于资本主义这一新发展的新理论——厂商理论。
厂商理论又称厂商均衡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在一九三三年出版的《垄断竞争理论》和英国经济学家乔安·罗宾逊在同一年出版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分别提出的。这一理论把市场分为四种类型:由许多生产相同产品的小厂商所组成的完全竞争市场;由一家厂商垄断了本行业全部生产的完全垄断市场;由较多生产有差别产品的厂商组成的、既有竞争又存在垄断的垄断竞争市场;由几家厂商垄断了本行业大部分生产的寡头市场。厂商理论所要研究的就是在这不同的市场结构条件下,一家厂商或一个行业的价格和产量如何决定,以及如何才能达到最适度的生产规模以获得最大利润。微观经济学所要考察的是单个经济单位(包括单个厂商)的经济行为。只有在厂商理论中,价格理论才被运用于对个别具体厂商的分析之中。所以,厂商理论的建立标志着微观经济学的完成。
厂商理论的目的是要为垄断资本主义进行辩护。这种理论把垄断的产生归结为产品之间的差别,这就否认了资本主义由生产的集中与积聚而形成垄断这一历史事实,否认了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这一过程中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个基本矛盾的激化,也否认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这种理论还利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与竞争并存这一事实,把垄断与自由竞争之间质的差别归结为市场结构的不同,竞争与垄断结合程度的差别。
从厂商理论的内容来看,它一方面通过具体地研究不同市场条件下某一厂商或某一行业的产量与价格的决定来为垄断资本家谋取最大利润服务,另一方面又通过证明垄断竞争这种普遍存在的市场条件下,长期中不存在超额利润,以及垄断竞争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消费者利益来美化垄断资本主义,掩盖垄断资本家通过垄断获得高额利润的事实。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厂商理论就毫无可取之处。它对当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结构及其特点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况和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问题。它关于各种市场条件下产量与价格决定的分析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产量与价格的决定也不无某些借鉴意义。它关于各种成本与收益之间关系的分析也有助于我们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
自从凯恩斯主义产生之后,新古典经济学就失去了它的正统地位。但是,由新古典经济学家们所建立的微观经济学仍然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政策遭到失败后的今天,微观经济学更加受到重视。一九八二年与一九八三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金分别由研究微观经济学问题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和迪布鲁所获得,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在于:第一、加强了数学分析方法的运用。线性规划、运筹学、博弈论、拓朴学、计算数学等现代数学的成就被广泛地运用于市场、价格、产量、成本、收益等微观问题的分析。第二、被更具体而广泛地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等实际部门。现在一般所说的“管理经济学”实际上就是运用微观经济理论来具体分析企业的产量、成本与定价等问题。第三、提出了一些新微观经济学。诸如时间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人口经济理论、法律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等。这些内容大大扩大了微观经济学的范围。第四、微观经济学日益与宏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用以解释并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日益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当然,现代微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还是有区别的。对于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某些内容,我们还将在以后加以评述。
阅读参考书目:
《经济思想史》,〔英〕埃里克·罗尔著,陆之诚译,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一年十月第一版,2.40元;
《经济学原理》,〔英〕马歇尔著,朱杰泰译,商务印书馆一九六四年十月第一版,(上下册)3.50元;
《微观经济学》,〔美〕雷诺兹著,马宾译,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二年十月第一版,1.80元;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英〕乔安·罗宾逊著,陈良璧译,商务印书馆一九六一年十一月第一版,1.30元。
梁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