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原版面
封一
手稿
参见原版面
封二
张隆溪
书信
参见原版面
封三
王世襄
三联新刊
廖沫沙杂文集
作者在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作品,主要是揭露、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和旧社会的怪现象;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作品,主要是针对社会存在的问题而发。还有相当多的篇幅,是关于古典文学、戏剧、历史、哲学问题的杂谈和对青少年问题的看法,以及对茅盾、韬奋、田汉、夏衍、孟超、吴晗、邓拓等作家的感怀。
(〔精〕3.60元)
叶圣陶散文乙集
这本集子收入一百八十九篇散文,分上下两辑。上辑收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三年的作品,除一些游记外,多的是谈汉语语法、教育、文风及与教师谈写作等;下辑收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四年的作品,较多的是为自己和他人的著作写的序、跋、题记,以及读书随笔、回忆文章等。书后附录了《甲集》的补遗。
(4.10元)
话雨录 楼适夷
作者在“弁言”中说,这本书“所收大抵为怀人念旧之作,集名便题为《话雨录》,以示不过一些风雨夜话……”。二十八篇文章,回忆鲁迅、陈庚、茅盾、应修人、殷夫、傅雷、潘汉年、巴人等二十几位作家、诗人和党的工作者。谈及的往事,多是作者亲历,读来情感深沉。对一些史实的论证,也给人以启迪和帮助。
(0.91元)
标准与尺度 朱自清
这是一本随笔集,一九四八年初版,收朱先生生前最后两年所写的部分评论、散论、杂文、书评、书序等文章。较多的篇幅是讨论文学和语言学方面的问题,强调教学的重要性,研究文学的种种旧标准和新尺度。从作者悼念闻一多先生,痛斥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的文字中,可以看到朱先生从书斋走向社会,由学者变为战士的履痕。
(0.50元)
欧洲文化的起源 〔苏〕兹拉特科夫斯卡雅著 陈筠 沈<SPS=0701>译
引人入胜的古希腊神话传说有没有考古学、历史学的根据?是否反映了西方远古时代人民的生活和工作?这本小书的作者用游览世界古迹的方式介绍了大量考古新发现,把考古学材料同荷马时代的传说结合起来,说明公元前二三千年间西方的居民怎样管理国家,怎样使用工具,怎样穿衣等等。
(0.71元)
封四
1985年第6期,总第75期 - 目录
1985.6 六月十日出版
3 需要一部关于改革的史书 许可成
13 历史之谜与史学工程(评《兴盛与危机》) 孙小著
24 改革呼唤出来的经济理论家(科尔奈及其经济学著作述评) 卢中原
34 技术实力和国情特点(《日美欧技术开发之战》读后) 金和辉
40 一本新颖的辞典 徐式谷
44 从系统信息的观点看学术自由 黎 鸣
53 两个彼此参照的世界(论张贤亮的创作) 季红真
61 让世界知道他们(读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曾镇南
65 值得欢迎的“剧作家专论” 匡亚明
69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来由,发展和趋向 袁可嘉
77 品书录
读《达赖喇嘛传》(明程)——提供一个研究起点(越客)——朴学家的“悲”和“恨”(胡发贵)——《日本的婚姻与家庭》评介(汪向荣)一一鉴赏理论的搜集(臧力 黄心村)——空想家进入少年读物(白禾)
52 私商“代表”(漫画) 丁 聪
86 读书小札
书门偶拾(冯英子)—东西文化比较研究随想(叶晓青)
90 砺堂散墨 苏 晨
94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琐谈(著译者言) 李泽厚
97人和书(旅行纪事) 陈 原
105“垮了的一代”三始祖(西窗漫笔) 董鼎山
111一篇小序的由来 刘心武
116莫斯科人与读书 王海燕
119海外书讯
英译《易经》(柯大诩)——布雷斯林《从现代到当代》(徐海昕)——弗吉尼亚·伍尔芙《最后的日记》(叶子)——短讯七则
129《硅谷热》(书摘) 黄方毅 范新宇译
139读书献疑
不无遗憾(楼宇烈)——“六笙诗”说(李家树)——关节点与度量关系交错线(王厚伟)
144求疵录
陕版《于右任诗词选注》多误(杨熠 鲁深)——年代错了(金良年)
150读者·作者·编者
文艺生理学(老木)——也谈“点名”与“署名”(章鉴)
151《读书》服务日之页
“服务日”新书录——意见和建议——本月新书
160 编后絮语
补 白
《系统科学论著选编》(闵家胤,60)——《情爱论》重印出书(美月,96)——礼拜日(谷林,110)——《人物》妇女增刊(侯实,149)
封二、三 手稿 书信(张隆溪、王世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