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原版面
封一
手稿
参见原版面
封二
艾青
书信
参见原版面
封三
杨绛
三联新刊
银鱼集 黄 裳
和《榆下说书》一样,这是作者又一本书话杂文集。书中谈论明末清初的书人书事,宁波天一阁、山阴谵生堂、苏如梅花墅的藏书,几篇访书记和读书随笔,旁征博引,很有情趣。作者所作题跋和读书笔记,不仅谈版本,且由书及人,由人及事,对了解明清之际时事及文化史颇有帮助。这些学术性文章,用散文笔调写来,文词清淡而含义深广。
(2.10元)
龙套集 冯亦代
这本散文、随笔中,很多篇幅是作者怀念师长、故人的,字里行间充满款曲思念之情。作者回忆多年从事研究、翻译英美文学的风风雨雨,认为把别国的美好文学介绍到国内来,可以“使我们有所欣赏借鉴,从而滋养我们社会主义的文学事业。”他又是一位几十年“泡后台”的老戏迷,书中十余篇剧评亦颇有精到之处。
(1.25元)
我当小演员的时候 新凤霞
这是作者的第三本回忆录,写自己从小进戏班子学艺的遭遇及以后登台表演创造角色的甘苦,诉说了旧社会演员在戏班子、戏园里的种种不幸。书中不少文章是回忆老一辈艺术家的,与老舍、欧阳予倩等艺术大师的友情,至今使她难以忘怀。作者的文字朴实自然,犹如与读者面对而谈。叶圣陶曾说她写的回忆录“畅达而深刻”,“给了我极好的享受”。
(2.00元)
一个美国人在中国 沙博理
作者原为美国律师,四十年代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为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所感动,从此不复回国。他在中国参加进步活动,成家立业并加入中国籍。这本书真实生动地描述了他在中国几十年的所见所闻,个人的奇异经历。作为一个美裔中国人,他总结说:“我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中国人和美国人可以成为一个非常美好的结合。”
(1.10元)
我在美国三十年 杨富森
作者客居美国三十年,是匹茨堡大学教授。书中叙述自己在美国读书、生活、就业的经历,就所见所闻,对美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讲述自己的认识,介绍所结识的“美国人”,帮助读者了解美国社会状况和在美的华人情况。作者中肯地说道:美国“有她的光明一面,也有她的黑暗一面;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更有值得警惕之处。”
(2.25元)
封四
1985年第7期,总第76期 - 目录
1985.7 七月十日出版
3为《自然辩证法》新译本出版讲几句话 于光远
5寻求经济理论的创新(读《经济控制论初步》有感) 金和辉
13重读汤因比《历史研究》(节录本) 谢遐龄
24文明的足下(谈文化地理学兼评《中国文化地理》) 周尚意 赵世瑜
35对科学的反思(评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 胡作玄
43“评论的自由”二题(评论的评论) 朱 虹
50批评与描述——致吴亮(评论的评论) 周介人
54再评南珊 若 水
62读《编辑忆旧》所想到的 罗竹风
70唐<SPS=0674>和他的《幻美之旅》 骆寒超
75谈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 东方望
80还唐戏的历史真貌(新版《唐戏弄》读后) 沙 啸
85徐光启和培根(文化史比较研究浅谈) 包遵信
94谈信息论美学 金克木
103读书小札
史学知识的结构与更新(孙小著)——重视国外“中国学”(忻剑飞)
34“我们正忙于反对官僚主义呢!”(漫画) 丁 聪
106品书录
一个长期的旅程(谷林)——后来居上的秘诀(孙来样)——评《中国旅馆史话》(明程)——永存的精神遗产(华然)——求实中出新意(李俊国)——精细的探索(章亚昕)
116 人和书(旅行纪事) 陈 原
122 记实求真见史才(读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游踪读史偶得) 朱龙华
130 莎士比亚的现代化 裘克安
133 《湖边旅社》 亢 泰
136 密歇纳与海明威(西窗漫笔) 董鼎山
141 海外书讯
爱德华·康兹《佛教简史》(徐海听)——费兰《来自词语的世界》(王斑)——多克托罗《诗人的生活》(叶子)——短讯八则
149 读书献疑
文艺商品化与文艺家身份双重化(烨红)——与《中国地理学史》商榷(华林甫)——岳氏《九经三传》与岳珂无涉(王世伟)——汲古阁本《雁门集》(孔毅)
155 求疵录
梁启超与李端莫(罗文荣)——“督军”等等(赵文华)——“三题”为何变“二题”(裘珍)——微瑕两点(雷强)——“鼎”义(韦克)
157 读者·作者·编者
从动物能否思维想到(杨永竹)——误收的经过(柳无忌)——已有介绍(李细老)
160 编后絮语
补 白
《文化生活译丛》(艳芳,49)——《科技导报》介绍柯纳伊(丙山,74)——克鲁泡特金《我的自传》(余东明,79)——《大汉和辞典》与诸桥辙次(魏励,121)
封二、三 手稿 书信(艾青 杨绎)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