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写于一九五六年,作者原田康子(1927一)就是在这种特定社会背景下脱颖而出的文坛新秀。这篇小说以嗜虐狂的内容,描写年仅二十的女主人、鸱鸺剧团美工人员兵藤怜子,同比她年长十五、六岁的建筑工程师桂木夫妇之间的男女纠葛。怜于是一个带有病态的年轻姑娘,狂放不羁,她折磨人也折磨她自己。她无意间发现桂木夫人明子同一名医科大学生古濑私通,便插手其间,使古濑心烦意乱,竟然向怜子求起爱来。另一方面,怜子在同桂木一家接触当中,感到桂木对妻子依然一往情深,便将明子外遇的事告知桂木,又当着明子的面给桂木写情书。以致明子深深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最后寻了短见。怜子迷恋着桂木,在明子离开人世后,怜子趁桂木上班,悄悄潜入桂木家中替他料理家务,但又拒绝了桂木的求婚。
女主人公毫不掩饰流露出的扭曲变态心理,在作家的笔下被描绘成女性自主价值观的展露,表面看来似乎热烈,实际上是战后女性感情被物的旋转所代替的生活形态的折射和投影,是小资产阶级从战后现实动荡不安中产生的空虚心理状态,反映了战后女性对待婚姻和爱情态度的重大变化。真正的爱情历久弥深,矢志不移,永远象煦日和风温暖对方的心灵。象怜子这种几近破坏性的所谓“爱”,只能导致感情的贫乏,生活的忧伤,心灵的空虚,不可能导致个性的丰满。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没有使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步起飞,相反,精神跌入令人忧蹙的泥坑,以致有些人失落了原本不应失落的善良、同情、精神的充实和纯真的爱。《挽歌》的艺术构思和主题的提炼,令人惶悚、迷悯。尽管作家对生活有她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但在人生观、道德观等方面,似乎是以恶写恶,表现出以恶对恶的报复心,格调消沉颓唐,浪漫表象后面蕴藏的是精神和肉体的堕落,流露出一种崇尚痛苦的倾向,使作品蒙上一层扭曲、灰暗色彩,引起人们审美的不安和困惑。《挽歌》的印数高达七十万册之多。它之所以受人注目,说明它宣泄了战后日本年轻女性对于古老传统意识的反感,显露出某种变化的端倪。战后,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日本青年女性产生一种情感失落和心理骚动。这种骚动,看来象是在战后新环境下,青年女子以社会敏感先驱的心态所掀起的思想观念上的探索与追求。
(《挽歌》,〔日〕原田康子著,管黔秋等译,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品书录
李德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