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继续写道:“由于这种重演是不可能的,那么最接近重演的似乎就是回忆了。……因此我将顺从一种老人中常有的癖好来谈论自己和自己过去的作为。”这就是他在一七七一年为他的儿子开始写这本书时候说的话,当时他已是六十五岁了。不过他的这些话听起来使人觉得他似乎渴切地要向人诉说生平,因之不禁引起些儿猜疑:书中大概会到处流露出一种洋洋自得之概吧?出乎意外,这本书竟是如此简淡朴质,还有,——让我们且看下面这样一段率直的叙述:
“那一种不易抑制的年轻人的情欲常常驱使我与那些偶然相遇的下流女人发生关系,这种事不但化钱,非常麻烦,而且不断地使我有传染到一种我最最害怕的疾病的危险,虽然侥天之幸,我没有得到这种病。”
请想一想,《自传》原来并不是准备发表而只是说给自己的孩子听的,这些话岂不让人大吃一惊?但也恰是在这里,人们不能不深为动容,信服了他要“在再版时有改正初版某些缺陷的机会”这话的真诚。
《辞海》中有“富兰克林”这个条目,对这位大人物它所作的介绍如下:
“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主义者,科学家。一七三一年在费城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一七四三年组织美国哲学会,一七五一年襄助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
这些,在《自传》里都讲到了,而且原原本本,说清楚当时他的工作环境,他的交游朋好,他遭遇的挫折和困难,他作过的尝试和努力。于是,春来芽萌,秋深叶落,成就了那么几桩事。在读《自传》的时候,人们浑忘这些都是充满光彩的首创性的巨大步骤,因之也不会觉得都是怎样耀眼的了不起业绩,倒象是理所当然的进程,其成功也许一部分还出于机遇和幸运,甚至相信自己处于那个境地大概也将这么做,这无非是些凡人小事罢了。也正因此,富兰克林以仅仅念过小学两年的学历走向世界,也不引起惊诧了。“大味必淡”,诚哉斯言!
《自传》分为正编和续编。正编从家世、出生写到一七三○年富兰克林二十四岁为止,他在那一年结婚,当时在费城经营印刷业,兼营文具。这可算得一家“夫妻老婆店”,他自己是主要劳动者。续编前一部分写于一七八四年,这一部分从创办图书馆谈起,但主要描叙的乃是他自己进行品德修养所采取的具体步骤。那个做法很有些象我国传统的所谓“功过格”。他认为应该养成十三项美德的习惯,对每一项美德的涵义都用简单的箴言作了充分说明,这就是说,他的目标确定无疑。他这样写道:
“我做了一本小册子,每一美德分配到一页。每一页用红墨水划成七行,一星期的每一天占一行,每一行上注明代表礼拜几的一个字母。我用红线把这些直行划成十三条横格,在每一条横格的头上注明每一美德的第一个字母。在这横格的适当直行中,我可以记上一个小小黑点,代表在检查当天该项美德时所发现的过失。我决定给与每一项美德一个星期的严格注意,如此轮流替换。”
这些描叙不至于取憎惹厌,仍是由于作者的真诚。他告诉我们他希望达到的,也说到中途趑趄,在讲到养成谦虚习惯即被他列作第十三项的美德时,他说他不敢夸口“在实际上我有多大的成就,但在外表上我却有了不少进步。”总之,我们的确看到他孳孳为善的努力,但远不以为他已经超凡入圣,他容忍个别可以容忍的欠缺,也不隐讳某些实用主义的目的。就象在其他段落里他写自己对工作和学习的勤奋,待人的诚恳和对己的克制,也写了偶尔以小小的机诈取得成功。这是一个识大体通人情的人,他既讲了美德的修养,也讲了处世实用之道。对于读者说来,他不仅可师,而且可友。
续编的后一部分写于一七八八年,这时候富兰克林已是八十二岁高龄了。它与正编相衔接,最后写到一七五七年。两年以后,他逝世了,“他的更加光辉夺目的后半生没有写出来”(本书《后记》)。关于那没有写到的后半生,《辞海》是这样介绍的:
“……独立战争时参加反英斗争,当选为第二届大陆会议代表,并参加起草独立宣言。一七七六——一七八五年出使法国,缔结法美同盟(一七七八年)。一七八七年为制宪会议代表,主张废除奴隶制度。”
我很喜欢《外国历史名人传·富兰克林》中结末的话,认为可以引来作为《辞海》以上介绍的补充,它说:他“在人们心中享有盛名,威名显赫,却从不骄傲,从不愿意谈他的成就和荣誉,在他的墓碑上只写了这样几个字:‘印刷工富兰克林’。”是的,《自传》尽管没有写到他以后的显赫,但却已经让读者建立起一个信心: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必将挺身而出,并已具备了历史赋予他去完成使命的充足准备。
(《富兰克林自传》,姚善友译,三联书店一九八五年五月第二版,1.40元。)
品书录
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