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当时放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有的还把明亮豪华的灯笼带到夜空。
在这里,编者把高骈的《风筝》诗当作咏纸鸢(风筝)的诗引用,有误。实际上,唐代放的“风筝”仍称纸鸢,把纸鸢称作风筝,大约是明代的事。唐人所谓的“风筝”,不是指的纸鸢,而是与纸鸢风马牛不相及的铁马(或称“风铁”、“檐铁”等),即李白《登瓦官阁》“两廓振法鼓,四角吟风筝”之“风筝”。还可举两首以“风筝”为题的诗相佐证:
高风吹玉柱,万籁忽齐漂。飒风迟难度,萦空细渐销。松泉鹿门夜,笙鹤洛滨朝。坐与真僧听,支颐向寂寥。
——司空曙《风筝》
何响与天通,瑶筝挂望中。彩弦非触指,锦瑟忽闻风。雁柱虚连势,鸾歌且坠空。夜和霜击磬,晴引凤归桐。幽咽谁生怨,清冷自匪躬。秦姬收宝匣,搔首不成功。
——鲍溶《风筝》
这两首风筝诗,同高骈的《风筝》一样,咏的都是铁马。这个“风筝”发出的响声,都是主人公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听来的。谁于夜晚到郊野去放风筝?再说,既是咏“风筝(纸鸢)”的诗,怎么连风筝的样式、放风筝的动作等,与“纸鸢”相关的东西,一点也不提及?
我们还可以把这三首诗与唐人咏纸鸢的诗作个比较。如元稹的《有鸟》二十章中,有一章就是咏纸鸢的,其诗云:
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岗存犹在天。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
元稹所咏,是一个类似真鸟,“羽毛全”的纸鸢,他所说的放纸鸢的全过程,和今天没有两样,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反证。
读书献疑
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