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事体大,我们姑置不论。但不论如何,出版业自然不能靠喝西北风过日子,必要的赢利还是需要的。因是之故,这个月我们暂时不去仔细了解哪些社出了什么印数奇少的学术论著,而是看看出版社在近年来怎样开拓新路,在学术普及上下功夫,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做出了什么成绩。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未来丛书》,在这一点上,给了人们以极大的启示。一批年轻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面对一个急剧变革着的今天和富有挑战性的、千变万化的未来,埋头著译,组织了一批又一批介绍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新兴的边缘学科的书稿,虽然有些稚嫩,虽然质量未免参差,但他们的工作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群众的需要,在文化学术界,尤其在青年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看不见的手》,两次印刷达二十三万四千五百册。围绕当代最杰出的数理逻辑学家哥德尔教授的“不完备定理”,揭示出连接绘画、音乐与数学这些不同文化领域的《GEB——一条永恒的金带》,虽然涉及到不同文化领域的大量概念,但由于作者思想的新颖、深刻,也拥有大量读者,两次印数达二十三万六千五百册。还有未来学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和《语言学和现代科学》、《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等等,印数也都在二十万册上下。就是在当前,书籍印数降到最低点的情况下,这套丛书第二批的十四种书,如《人的现代化》、《艺术魅力的探寻》、《昨天,今天,明天》等等,每种书的第一次印刷也都在五万册以上。这些干巴巴的数字,当然不能说明全部,但至少也可说明,面对知识的挑战,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学术性的著作印数同样也可以提高。出版业面临着一个顺应历史潮流,改变选题结构的问题。这方面,有的出版社是走在前面的。
这个月的“服务日”上,我们看到了不少这样的新书。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新学科手册》,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内外社会科学的新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边缘学科及分支学科共一百四十门,概述了每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发展简史、主要流派和最新动向。为读者提供了大容量的知识信息。这本近五十万字的书,第一次印刷就是五万。人民出版社久已酝酿要出版一套《三个面向丛书》,至今出版的不多,上市的仅《腾飞时代的改革先行者》、《伟大的探索者——爱因斯坦》、《世界的意义——价值论》三种,但势头已见。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出版的《现代知识丛书》,由著名学者倪海曙主编,率先揭示这类读物“系列化”的旗帜,现在已出十来本,这个月陈列的有好几种。这也是一套有远见的书,惜动手虽早而进度略缓,不若《走向未来丛书》,但就内容的精到看,则有时过之。
不搞这些“新学科”的出版社也不是无路可走。上海古籍出版社近出一套《中国名胜古迹诗词丛书》,颇为引人注目,简朴的小长三十二开平装,然而内容甚丰,按地区分册,精选诗词书画,附简明的诠释与作者介绍,一册在手,看古人题咏,参以今日所见,可谓有滋有味,实是一册典雅清丽的文化导游书。只是现在只有《扬州诗词》和《苏州诗词》两册,书后又不附丛书全目,甚为遗憾。这类书虽然现在只印三万册左右,但如果宣传工作做得好,发行渠道畅通,应该是可以多印一些的。
三联书店出版的《宽容》,读者等待已久,这次也终于看到,并且可以购得。作为人文主义者的房龙,毕生坚持着“宽容”的理想,以他那有“魔力”的笔写下《宽容》一书,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分子对新思想的镇压。开篇的序言,就是发生在无知山谷里的一个美丽而悲凉的故事,短短几千字就包容了作者所有这些指导思想。读来使人欲罢不能,娓娓忘倦。这本书的初版印数未超过一万,据说跟编者的估计相差甚远,但想来编者对印数的关心可能还只是停留在“估计”上吧。
读三联书店的书,多有“曲高”之感。其实,给人以“高尚的文化享受”,不一定非得“高级”不可,“下里巴人”的读物,不少也是高尚的。这个月服务日新书陈列了知识出版社、安徽出版社的《怎样使你的大脑更灵敏》《批评孩子的艺术》,通俗有趣,俱有可观。有的书,专家或不屑一顾,但出了用处很大。如这个月新书中有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实用公文写作教程》,很有助于中文系学科的实用化。出版这种群众迫切需要的实用书,不见得就辱没一家大出版社的身份。据说,现在好几家大出版社也正在考虑这方面的拓展,吾人当拭目以待之。
出版不景气,使不少人为之丧气。但路总是人走出来的,相信在现实的挑战面前,出版的路子会越走越宽的。
《读书》服务日之页
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