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死为<SPS=1436>”,还真有出典,并非道士们信口胡说。金·韩道昭《五音集韵》:“人死作鬼,人见惧之;鬼死作<SPS=1436>,鬼见怕之。若篆书此字贴于门上,一切鬼祟,远离千里。”只是,这“<SPS=1436>”字《说文》不载,显系后出之字,非“古已有之”;何况,从“渐”从“耳”,与“鬼”何干呢?又产生了疑窦,及至读了《太平广记》卷七十五所载唐朝张读的文字,方知事情的来历:
河东冯渐,名家子,以明经入仕,性与俗背,后弃官隐居伊水上。有道士李君以道术闻,尤善视鬼。朝士皆慕其能。李君后退归汝颍,适遇渐于伊洛间,知渐有奇术,甚重之。大历中,有博陵崔公者,与李君为僚,甚善。李居寓书于崔曰:‘当今制鬼,无过渐耳。’是时朝士咸知渐有神术数,往往道其名。别后长安中率以‘渐’字题其门者,盖用此也。
原来,唐朝大历间,人们是题“渐”字于门而非“<SPS=1436>”字。而且,这“渐”也不是“鬼中之鬼”,其实是“制鬼英雄冯渐”的省略。至于这“<SPS=1436>”字是怎么来的,恐怕只有一个解释:古代道士无知,将竖写的“渐耳”看成一个字,因而有了“<SPS=1436>”字。又因为它是“鬼中之鬼”,于是在段成式《酉阳杂俎》里又成了“<SPS=1938>”字。这就又产生了“<SPS=1436>”“<SPS=1938>”通假一说。
补白
刘法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