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正是如此。卓别林(一八八九——一九七七)出身贫困,长大酷爱艺术,毕生的创作曾使通俗娱乐上升至艺术境界,起到了世界性的影响,至今无人超越分寸。
他祖籍英国,但在保守的文艺戏剧圈内一无立足之地。一九一三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随音乐厅演出团到美国巡回献艺,偶然获得拍摄电影的机会。他的创新天才崭露头角,设计了个流浪汉的形象。他走遍繁华城市,所接触的人都是象他一样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人。特别是他那件上身小礼服,手举文明棍,而下身却是一条胖裤和一双烂皮鞋,成了娱乐界中的经典小丑装。可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无数喜剧和古典音乐配曲的高素质,远非一般流行的歌舞剧所能及。
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无声电影银幕上,卓别林即为广大观众所熟知。最早的《移民》(一九一七),《繁华一市街》(一九一七),《士兵的武器》(一九一八)等即脍炙人口。其后他拍摄故事片《巴黎一妇人》(一九二三)、《淘金记》(一九二五),《马戏团》(一九二八)和不朽作《城市之光》(一九三一)更风靡一时。尽管当时有声电影已崛起,他仍以独特的讽刺表演和优美的音乐伴奏,继续他的哑剧形式。《摩登时代》(一九三六)揭露了工厂中的剥削生活,《大独裁者》(一九四○)为了要戳穿希特勒的哗众取宠、蛊惑人民,他第一次开口作了一篇模仿独裁者鼓吹自由的狂吠。实则以貌似严肃的神态作维妙维肖的讽刺。七年后,他创作《凡尔杜先生》(一九四七),从此卸下流浪装,换上一副道貌岸然、自称为和平主义与社会哲学家的面貌,却因此在美国受尽种种诽谤与讥嘲。他在上演《舞台生涯》(一九五七)之后,回英国摄制《纽约之王》(一九五七),一九六六年导演了一部不太成功的影片《香港爵士夫人》,同时发表《我的自传》(一九六四),最令观众难忘的则是他独特的创新表演,如一九一六年摄制的《当铺》等。
卓别林由一名默默无闻的喜剧丑角而登上了影剧之王的宝座,曾回答记者说:多少年来我一直未能忘记自己是个诗人。这也是大卫·鲁宾森写卓别林新传记的基调。在获得乌娜夫人的全面支持后,鲁宾森避开了一些原有的权威人士如卓别林生前的主要制片人杰雷·伊伯斯坦及一切自称为至亲好友的人物干扰,对卓别林进行深刻的研究和理解,不打算写一部“权威传记”,却出版了一部更全面精湛的艺人和艺术志。根据卓别林四次婚姻和各时艳遇,大致反映了他艺术生涯的四个发展阶段和转折点。四次婚姻的对象都未超出戏剧圈子,不是红伶就是新星,最后一次与乌娜的结合才终于达到了他所属意的美满理想。乌娜结婚时年仅十八岁,但她一往情深于五十四岁的英国影星卓别林。她不仅为卓别林生育了三男五女,且以美国戏剧艺术和自由民主传统教育子女,继承父业。
在文艺和政治界发掘扶植和欣赏卓别林的,有英国文豪肖伯纳和H.G.威尔斯,名画家毕加索,印度政治家甘地,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蒙巴登公爵夫妇,苏联的赫鲁晓夫和中国的周恩来总理等等。在新传记中不仅一一细述他们与卓别林的友谊关系,雨且指出他们对卓别林的艺术思想进一步提高的影响。传记行文富有艺术性,且提供了不少珍贵的诗篇隐喻,深藏在卓别林无声镜头背后以及偶开金口的言辞中。如在《摩登时代》初初听来似乎油腔滑调的抒情歌曲,《大独裁者》玩弄大汽球的正统芭蕾舞步,以及被删节的独裁者之妻的如珠妙语等。全书后有附录十章,其中有美国联邦调查局侦察卓别林“政治活动”的情报资料,颇堪一读。 鲁宾森为了详尽搜索卓别林的资料图片,多次访问了美英二国影剧界及新闻出版界人士,收集到大量珍贵的照片、漫画、和信件的复印本、演出场景示意图,甚至广及卓别林的家谱,他编辑了卓别林生前的大事记和八十八个光辉年份的日志,包括他住入伦敦救济院,第一次就业影剧院,与乌娜的婚姻等等的日记。
卓别林前半生的坎坷并没有丝毫使他气馁,他对自己的艺术目的和理想从不怀疑。可是在创作及摄制过程中的一丝不苟,尽善臻美的谦恭作风及态度,在传记中历历可见。他每掇一片,事先必广泛征求意见,虽然多半是自导自演之作,也尽力与合作者商榷,并不厌其烦地辅导配角,为配角先演一遍各种动作和表情。在拍摄《大独裁者》之前,他和当时在联美电影公司合伙的老范明克一起在摄影棚内,由卓别林先把该片各场主要镜头,亲自预演一遍,然后向在场者逐个请教,“真心话,朋友,这戏能行吗?我该不该开拍,万一希特勒发生变化,我就白拍此片了。你们说该怎么办?”老范明克首先答道,“却利,你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是人类文化史上千载难逢的巧合——人世里活着最大恶棍遇到了艺术界最伟大的丑角,居然如此酷似。完全没有必要犹豫,赶快开拍1”
鲁宾森写到卓别林最初演出《舞台生活》时,有一个年青的舞女,默默表演舞蹈,从不与人交谈;认为这位舞女对自己艺术的认真严肃,表达了卓别林自己的人生哲学和艺术信念——艺术家往往只能把生活的真理深埋心头,有时甚至显得自私自利。这对艺术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艺术便是真正欢乐与幸福。从传记中,读者可以看到卓别林尽管晚年幸福,但终其生却常郁郁寡欢,甚至显出一个十分矛盾的性格。他的艺术成就似乎永远弥补不了他内心的孤独。
(DavidRobiBson,Chaplin:HisLifeandArt,麦克葛罗—希尔书店,纽约,792pp.)
海外书讯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