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舟》就是一位过来人以她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写成的小说,那是在她远离祖国三十年之后用德文写成的。然而奇怪的是作者记忆力之好,它显得那么清楚,一笔一划,色彩斑斓,就象是写昨天发生的事。可以想象,《小舟》在德国的畅销和迅速被译成英、法、意、荷文本,不是偶然的。它使那里的读者从遥远的年代和遥远的西方,突然窥见中国的一个角落,一个大家庭中的小姑娘的一组特写镜头,包括她周围背景上的一切细节。她被拍摄得那样真切,自然,未加矫饰。也许是女性的细腻赋与它这种特点,而妇女又恰恰是那个时代反封建的矛盾冲突的焦点之一。
周仲铮出生在安徽一个书香世家,祖父是曾被慈禧召见的总督,父辈各房已开始经营工商业。她的“家”虽在上海、天津的租界,住的是深宅大院花园洋楼,但封建世族大家庭的组织结构、生活规范、婚丧庆典的排场,仍保持着鲜明的历史痕迹。单从这一点说,读者甚至可以从这一家族的雏形上溯到更大规模更遥远的大观园,从而更多的理解《红楼梦》中所描写的高官贵族的生活形态。当然,《小舟》不能和《红楼梦》相提并论,它的幅度和作者的着眼点是完全不同的。
《小舟》正如作者自己所作木刻插图的风格:单纯,却又韵味无穷;天真,却又充满伤逝的哀愁。主人公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少女到反抗封建束缚的斗士,既写了她的执着追求,也合情合理地写了她的软弱。站在对立面的母亲,既不可能超越在她心中是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规范,便只有将天赋的母爱抑制、扼杀在冷酷的行为中,而忍受着内心惨痛的煎熬。两代人之间的悲剧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特别是在大的思想变革如五四时代,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更为尖锐、剧烈。随着时代的发展趋势,总会导致上一代人的让步或进步,作者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生活实践,也就符合了这个客观规律。
我认识周仲铮是在一九七八年她第一次回国的时候。当时她是作为画家来访问美协,我接待了她,并代表美协接受她赠送的自己的作品,这使她高兴得激动起来,因为她和她的丈夫西德汉学家克本博士虽然捐赠过不少图书给北京图书馆,但是以她自己创作的画来表达她对祖国的热爱,这还是第一次。
她是一个有趣的人,从小由于爱笑而常受人指责。她初到北京时,用扬州口音的家乡话调皮地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完笑得象个孩子。读了她的《小舟》我便想,她直到现在仍然是那个少女小周,她写作的语言风格有些特别,也许近乎现代派文学中的心理直观描写吧,似乎句句都出自未经考虑修饰的任性的思想,因而显得朴拙可爱。
(《小舟》,周仲铮著,郑开琪、于<SPS=0624>译,将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品书录
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