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是,这类西方学术著作过去内部发行时,书前都有“大批判开路”的长序,这次公开出版时加以剔除无疑是可取的,但因此而取消了对著者及其思想和背景作信实可靠的介绍分析的序言这一项,未免是一缺憾。以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为例。汤因比固然是当代西方声誉最著的历史学家之一,但从他那结构庞大的历史哲学体系看,明显是绍述黑格尔抽象思辨的历史哲学传统,有的西方史家曾就这一传统的弊端批评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认为它作为历史编纂学意义上的史著,未免过“薄”,而作为历史哲学意义上的史著,又未免过“厚”。应该承认,这一批评是切中肯綮的。如果读者把汤氏的体系构想视作代表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主流,那就错会了时代。凡此,如都能在书前有一长序作些客观的分析介绍,无疑于读者是大有裨益的。
曹聚仁先生曾经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是近代一位有影响的学者和作家。他于七十年代初在香港出版的《国学十二讲》,在海外行销多年,读者不衰。这次三联书店根据该书增补修订,易名为《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在国内出版,受到了理论界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的欢迎。中国学术文化史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只是以现代科学精神对之加以董理的工作还做得很不够。特别是能够把一部艰深的学术史化为深入浅出的娓娓长谈,这样的工作就更为难能了。曹先生在居停香港、生活困顿之际成此功业,真是沾溉后学不浅。《随笔》一书搜罗丰富,博集众长,以新的眼光和视角透视中国学术史,特别是一扫这类书籍中常见的那种腐儒的迂腐冬烘气,给青年以新知,是十分可贵的。曹先生自述写作此书的本意是:“在现代唯物辩证法的光辉之下,把前代的学术思想重新解说过”。这固然体现了老先生追随时代的可贵热情,但反映在该书中,也存在一些牵强附会以今解古的夹生之处,如说“墨家合着社会主义的尺度”云云皆是。但这毕竟是“大醇而小疵”,不可苛求于前人的。
在我国,工业经济这门学科(或课程)的建立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然而迄今工业经济史这门科学仍未形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门学科的发展。因为,无论是作为学科还是作为课程来说,工业经济史的研究是工业经济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之一。所以,进行工业经济史的研究已迫在眉睫。可喜的是经济管理出版社及时的出版了由汪海波、俞恒、马泉山、吕政编写的《新中国工业经济史》这部著作。他们认为,这门学科有两个重要的任务:通过新中国工业经济史实的研究与叙述具体阐明工业中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包括基本生产关系和作为这种基本生产关系表现形式的经济管理体制)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同时,具体阐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必要补充的非社会主义工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任务。第二个任务是,通过新中国工业发展史实的研究与叙述,具体的阐明工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
这部著作从一九四九年十月新中国建立起至一九八五年止的经济发展作了研究与描述。他又将这段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从这部著作当中,我们可以了解解放后中国工业经济的全貌以及各个不同时期工业经济的状况,并且从中掌握其发展的规律。
舒芜先生在《周作人概观》(“骆驼丛书”之一种,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展示了“周作人从反封建的前列,一退而为封建的异端派的护法,再退而与封建妖孽汉奸政客同流”的悲剧过程,并认为这一悲剧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历史性格有着甚深的联系,不了解周作人,就不可能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道路”。作者把周作人放在中国知识分子所难以摆脱的传统文化性格中加以考察,似乎是找到了探讨这个奇特人物人生轨迹、思想脉络的钥匙。周作人与鲁迅同样在反对封建文化思想中建立了很大的功绩,但是否具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省能力和批判精神,似乎可以说是他们走上不同道路的关键。作者抓住封建主义扎在民族文化土壤中的根源“中庸主义”,作为周作人人生转折的一条通幽曲径,进行了一系列具有独到见解的探索,在作者的探索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周作人模糊的影子在逐步变得清晰,还可以意识到,对秉有同样文化性格的某些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恐怕并不能说已具有必然不重蹈周作人覆辙的免疫力。
杂文,可以论道、谈学问、讲生活、陶冶性情襟抱,也有指陈时弊,讥刺现状者。目今杂文多以后者为主,而前几种日渐星少矣。浙江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闲话三分》是一部真正的学术杂文。作者陈迩冬先生为学养深厚的老一代学人,写杂文,其余事也。其书以正史《三国志》论证说部《三国演义》,作者考订史实、诠释小说、探讨人物、批点作者,循虚入实,化腐为新,多有前人所未道者;合情合理,亦庄亦谐,读来饶有趣味,是治小说和历史者不可不读之书。
屠格涅夫自学生时代起,便对戏剧发生了浓厚兴趣,二十五岁到三十四岁这九年间一连写了十个剧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屠格涅夫选集戏剧集)中收入了屠氏一八四六年至一八五○年间写的五个剧本。这是他在戏剧方面的代表作。其中《村居一月》这部典型的社会心理剧,是屠格涅夫最长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剧中塑造了家庭教师别利亚耶夫这一新兴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形象。作者借这位主人公之口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上流社会婚姻爱情虚伪的揭露,使这个剧本一度遭到非议,然而正是这样的剧本,使观众得以在十九世纪的俄国舞台上见到对现实生活中的美的赞颂对丑的鞭挞,而屠氏自己也因此一度成为俄国现实主义剧坛的主将。
列金娜·埃泽拉是苏联当代文坛上的一位比较有个性的女作家,她的成名作《湖畔奏鸣鸣曲》的中译本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部爱情小说,主人公劳拉的丈夫因酗酒滋事入狱达七年,她带着孩子们和婆婆及丈夫的同母异父的妹妹生活在一起,时刻为孤独和痛苦所扰。这时一名叫鲁道夫的医生来到她曾生活的湖畔度假,与劳拉彼此产生了爱情,但是出于对丈夫和孩子们的责任感,她拒绝了早已盼望得到的爱情,继续挑着感情与生活上的重担,等待丈夫归来。作者抒情写景的功夫独到。她作品中的大自然有着净化人的心灵、促使素昧平生的人们彼此亲近的力量;同时,作者在目前比较时兴的亲近自然的文学写作热潮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她所追求的并不是一味地“返朴归真”,而是把人放到自然界中,从自然的本质探索“人”的奥秘及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位置。从这种追求出发,作者在人物刻划中具有含蓄诙谐的情致,不论是文体上还是手法上都有相当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德国十九世纪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格奥尔格·毕希纳是个早天的现实主义作家和戏剧家。他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表现在对艺术的创新上,《毕希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也证实了这一点。集中的《丹东之死》在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比较成功地记述了法国一七八九年资产阶级大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沃伊采克》中借对一个刑事案件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因为逼得走投无路向社会奋起抗争的工人形象,这是德国戏剧中第一个无产者形象。由于参加地下革命活动,毕希纳常东躲西逃,年仅二十四岁便因伤寒去逝,但是,他把未能付诸实现的革命思想用文学作品形式表达出来了。到本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运动勃兴,他的作品被奉为表现主义运动先驱而受到人们的重视。毕希纳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各国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他受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憎恨封建贵族的统治,成为深入社会下层的革命家。在他的作品里也反映出年轻的知识分子投身社会革命运动的过程。
《毕加索生平与创作》的中译本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介绍毕加索生平与创作的专著,原书为英文,只写到一九五八年。为补充从那时至一九七三年毕加索逝世这段时间的情况,编者又根据法国的皮埃尔·萨巴涅的有关著作,编写了他后十几年的材料附在书后。这样,读者通过此书便可以对毕氏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对毕加索开创的立体画派,很多人持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毕加索作品的难于理解,招致了人们不少的批评。而随着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追求的发展,很多人越来越感觉到对作品的理解应有不同的角度和层次,除去对画面造型的欣赏外,如何通过对画家生平身世和美学追求的了解达到对作品本体的内涵的了悟,有了更为圆通的认识。正因如此,对毕加索这类大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对意欲把握其艺术真谛的读者来说,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西洋肖像画百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美术百图丛书”中的一册,收入的百图各有特色,尽管作品有很多是出于相同时代的。其中不仅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萨》、《自画像》、凡高的《加歇医生》、《自画像》这些众所周知的作品,还有很多作品不大为人所知或过去未引起人们重视的。在这本书里由于行家们为每幅作品都配了说明,使每幅作品都显出了特色。如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以雕塑为主,由于身世气质所致,他的作品气势雄壮,结构严谨,硬线条的东西很多,书中所收的素描《女像》也带有明显的男性气质。美术史上留下的自画像多为单人像,而鲁本斯与约尔丹斯却各有一幅全家群像,而后者与前者的不同,根本区别在于约尔丹斯的画以平民为主,显得朴实、自然,虽然也受鲁本斯的影响,但是由于他长期致力于风俗画和农民画,因而在他的作品中带有不少法兰德斯画派的民主主义传统的气息。
《读书》服务日之页
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