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请等等,我得使用助听器才能交谈。
客:怎么耳背了?耳聋寿长,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主:但愿如此。给老弱病残以各种精神安慰和心理补偿,是传统的美德,可惜这种传统几乎已经断绝。不过按实说,耳聋总是衰老的信号。生命之树并不常绿,美人的红颜不能永驻。听觉器官是人体沟通世界的电台,我的电台已经自动宣告关闭。莺歌,燕语,蜜蜂振翅,蟋蟀操琴,流泉轻吟,微风低诉,琵琶,洞萧,贝多芬,施特劳斯……人间一切美妙的音籁都已退出我的听觉范围。
客:这当然是一种极大的损失,但并不妨害伟大的艺术创造,贝多芬就是聋子。
主:聋子并不都是贝多芬。七窍相通,耳朵出事就要株连嘴巴,由失聪演变为喑哑。和人谈话,第一次听不见,请求再说一遍,还是听不见,到第三遍,就不好意思再问,只能点头作领悟状。许多谈话实际上听而不闻,为了礼貌,也只得凝神谛听,其实是惺惺作态。这样虚与委蛇,当然无法应对自如,状若痴呆,慢慢就成了张口结舌的哑子。
客: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这可也省心,少了许多口舌是非。
主:对,“沉默是金”。但出于不得已的沉默,是冒充的黄金。而且这句格言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扭曲,对现实的嘲弄。我们曾有过这样的时代:开口难,闭口也难。因为从森严的政治观点出发,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或明或暗或正或反的表态,很容易从中捉拿落帽风,侦察“阶级斗争新动向”。效金人三缄其口,在旧式的封建社会还行,在新式的封建社会却不行。口腔不但通胃肠,而且通心房,心的要求是一条畅通无阻的管道,输送它真实自然的声音;管道堵塞,它就要骚动不安。心是不惯于受挤压的。你有过这种经验吗?人与人相交,让心门完全打开,把灵魂从最隐蔽的角落释放出来,美也罢,丑也罢,一丝不挂,无拘无束地厮见,自由自在地交流,那是一种多么令人陶醉的境界!要知道,即使一对情人在密室的私语,也会受各种利害关系的 干扰,难于达到这种境界的。
客:幸亏你有一枝笔,可以代你立言,抒情达意。
主:把笔和口等同起来是一种误会,否则我们只要茶馆和会议室就行,用不着出版物了。笔和口沾亲带眷,但不能互相代替。拿会议室和茶馆的语言相比,前者大都经过矫形或化妆,多数是官腔;后者比较本色,近于人话。文字应该和后者靠近。但笔和口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都要求自由地表达心声。如果会议室里也能做到这一点,那就太好了。不幸许多人养成了习惯,在日常谈话里,用的也是会议室语言。
客:你有没有高血压?
主:现在还没有发现。
客:在你这个年龄,这很不易。看来你头脑还管用?
主:管用,你指的是管什么用?我不太理解。我的记忆力衰退得可怕。
客:我是说,头脑还灵敏吧?
主:很遗憾,我常抱怨自己迟钝,反应总比别人慢一拍。头脑最灵敏的是这样一种人:脑袋上装着风信鸡,不论刮什么风,都会随时跟着转。
客:哦,我完全不是这个意思。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头脑有没有僵化?——对不起,这问得不大合适。
主:这没什么,可是我不知道。
客:不知道?
主:不知道。这不是客套,更不是谦虚,是确实不知道。有无数实例证明,有的人头脑僵化,旁人看出来了,他自己却不知道,自我感觉良好。这种现象相当普遍,老年人固然多的是,中年人,甚至青年中也有。这是人类的一大悲剧。我只是觉得,我生命的锅炉没有熄火,爱和憎的感情还在血管里沸腾,不曾随着肉体一齐老化。这就是我还能写点东西的最大动力。
客:这就好,能爱能憎,这才是人的生活。最近有什么新的著作?
主:准备出一本小书,题名《文苑漫游录》。
客:《文苑漫游录》,书名不坏。什么内容?文人剪影?艺坛轶事?
主:没有。只是写了一些人,书,谈到文学、戏剧、电影。
客:是理论阐述,艺术分析?
主:不,我不过有感而发,说些心里想说的话,和冠冕堂皇的理论,高深玄妙的分析不相干。有些离经叛道的意见,可能有人看了皱眉头,认为是“老人的胡闹”。我很感谢当前的时代,如果在十年以前,有些话我不但没有胆量说,而且根本不可能产生这种念头。人多少总受着时间和环境的支配。我不是战士,在四十六年前就声明过:“我自己知道,我并不比别人勇敢,然而也并不特别卑怯的。”现在也还是这样。
客:有些什么新的写作打算?
主:这要看我的生命列车什么时候到达终点。我经历了几十年的陵谷变迁,看够了无量数的鱼龙曼衍,心里的沉淀和郁结很多,很想有机会倾吐,但很可能《文苑漫游录》是我最后的一本散文集了。
客:你厌倦了,想封笔了吗?
主:不是。我必须着手写向往了很久的长篇小说:《上海一百年》,放弃别的写作。上海养育了我将近一轮甲子,我为它消磨了自己的青春和壮年,它一直在召唤我,时间也不再等待我了。
客:那好啊,这城市的百年沧桑肯定值得写。能不能谈谈具体计划?
主:按照我的年龄,唯一可行的计划是抓紧时间写,一直写到最后。但我有一种隐忧:衰老会出其不意,无情地剥夺我的写作权利。我害怕爱我者有一天用哀伤和怜悯的眼色来看我。我想起“人生朝露”的话,人的寿命真太短促了。也许因为世界太拥挤,所以造物主那么吝啬吧?
客:你想得太多了。愿你健康长寿,我等着看你的《上海一百年》。
主:谢谢。我是乐观的,走着瞧吧。
一九八六,十二,八,于上海。
(《文苑漫游录》将在北京、香港三联书店出版。)
柯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