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下去,我很怀疑。我怀疑这个“文化热”或将很快地转成“文化冷”。中国的才子们太多,下笔千言,倚马立就,无需什么准备便可以纵谈古今中外,如数家珍。无奈读来却总使人感到模模糊糊,勉勉强强。有时则如坠五里雾中,对作者们使用那许许多多的基本概念、观念是否自己真弄清楚了,也颇为担心。长此以往,即使年青的善男信女关怀祖国,热心文化,但能永远这样读下去而不会厌烦吗?
这很可能是我见识浅陋,杞人忧天。但我仍愿在此强调:现在要多搞一些专题的、微观的、实证的研究,主要的力量应该摆在这个方面才好。我以前提过:题目越小越佳,材料愈多愈妙。现在我也仍然这么主张。我想,中国人多,如果有五百人几年内分头写出五百个文化小专题,例如有关中外古今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对饮食、起居、服饰、房屋、交通、婚姻、家庭、娼妓、流氓、侠客、文人、礼仪、风俗、迷信、僧侣……等等作出细微的研究,或描述或记叙或分析或论说,那么,在这个具有广泛深入的专题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再来从总体角度比较、论辩中西文化或传统与现代,那不更多一点客观真理性吗?不此之图,老停留在抽象的空泛议论上,我看这个“文化热”的前途便并不美妙。
这本书显然并不属于我提倡的专题研究,它仍属于宏观议论。所以,它很可能有许多论断上和材料上的毛病和差错。作者给我来信自称此书“很粗糙”、“很肤浅”。我愿意相信这不是故意自谦而是大老实话。但我觉得,有这种“粗糙”“肤浅”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评价,就说明作者们有勇气,就比那些自我感觉过分良好的作者和作品,倒可能更有阅读价值一些。而且,这也表现出作者们已不满足于此书,从而将可能有不“粗糙”不“肤浅”的作品问世。
这是我所希望的。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五日于海淀
(该书由李述一、李小兵著,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泽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