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这些资料的分析上,运用了农民学和中国历史研究的三大学术传统,即马克思主义观点,西方的“形式主义经济学”和“实体主义”,以及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和实体主义的概念及研究成果。在占有、研究上述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这些概念与研究的成果分析中国华北的小农经济,作者得出了不同以往学术著作所作的结论。这无疑在中国经济史学上有重要的意义。
在研究的方法上,作者循着从史实到概念再回到史实的程序进行研究,有意识地避免西方社会科学中流行的为模式而模式的作风和我国的以论带史的倾向。试图从史实中寻找概念,又回到史实中去验证概念,提炼假设。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此书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粮食,乃国民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社会安定的条件。远的不说,且说近些年的一些研究资料也说明了这一点。有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偏面的强调原材料的出口和加工工业,而忽视了粮食的生产,每年不得不用一部分外汇来购买粮食。这无疑是种浪费。所以,对粮食经济的研究不能说不是件重要的事情。最近,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粮食经济》(粮食经济编写组编写)。
粮食经济是一门新的学科,在许多问题上还需要研究探讨,如粮食经济的研究对象就有种种不同的看法,而参加本书编写的同志认为,粮食经济主要是研究粮食商品流通领域的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就是说,粮食研究的范围,既不是生产过程或再生产的过程,也不是整个流通过程经济现象的所有领域。因为粮食商业的基本职能是专门从事粮食商品流通,进行商品买卖活动。所以,粮食经济的研究就只能是以粮食商品流通为基本领域。粮食经济研究的不是粮食商品自然的属性,而是粮食商品流通领域的经济关系。目的在于揭示粮食商品流通领域经济关系变化的规律性。这一研究对象的确定决定了本书的内容。
现代经济与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李灏、蒋一苇、周叔莲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正是一部跨学料的,或者说是边缘经济学的著作。
发展战略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研究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从具体的国情出发;既要分部门、分地区进行局部的研究,又要把局部的战略和整体的总战略相联结;既要总结我国已有的经验教训,又要借鉴外国可供参考的经验教训。这靠少数人凭想当然办事是不行的,因此要开展对发展战略学的研究,这是制定战略的前提。
战略的研究与制定,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叫“战略学”,它运用于经济发展就成为“经济发展战略学”。目前对这门学科的研究还只是一个开端,没有形成能真正全面指导实践的系统科学或战略方案。这要靠经济学界同仁们的努力,以促进这门学科和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
人是唯一有文化价值自觉能力的动物。对于文化价值的反思,人们谓之“文化哲学”。在本次服务日上,山东文艺出版社一鸣惊人,推出了一套《文化哲学丛书》。这套丛书首批共五种,它们以典雅新颖的装帧,多种多样的视角,细密深入的分析,吸引了众多的读者。深受笛卡尔唯理主义熏陶的法国启蒙运动的哲学家狄德罗曾说:“哲学的精神愈发达,魄力和诗就越衰落。”而德国哲学家谢林却道:“哲学家必须象诗人那样具有更多的审美的力量。”刘小枫的《诗化哲学》,寻绎出从康德到马尔库塞德国浪漫美学发展线索,揭示了它“从诗的本体论到本体论的诗”的嬗变演进历程。谢选骏的《神话与民族精神》则以民族精神为经,以各民族的神话为纬,开掘出在神话下面蕴藏的深层文化结构。刘骁纯的《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从普列汉诺夫在美学方法论上失误的教训,引伸出著者社会学和生物学相统一的视角,并试图应用系统方法参破审美发生的奥秘。邓福星的《艺术前的艺术》,则依据众多的史前文物和历史遗存,对艺术起源领域的众多假说质疑问难,从而确立了自己“艺术起源与人类起源同步”的新说。而欧阳谦的《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解放》,则对包括卢卡奇。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在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各种代表性观点,作出了较为系统的评述.
“俗说凤凰不死,死后还会再生。”若用沈从文先生这两句诗,来形容那些富有学术文化价值的旧籍的命运,是十分贴切的。以此为职志的岳麓书社,前有“旧籍新刊”规划的实施,赢得了读书界的一片采声,近又有“凤凰丛书”的创设,而丛书的命名正得自沈先生的诗意。据书前《总序》说,这套丛书“专刊旧籍,不收新作”,其内容包括:“一、有文化积累意义或学术艺文参考价值的一九一一至四九年间的旧籍。一、海内外关于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研究著作和记述,包括近现代人物的传记。一、可以称为文史资料的海内外报刊文集的辑录和汇编。一、文化史、自然史、民俗学、中外交通史等方面的资料。”就重印古旧书籍而言,四部书千万卷,随手拉在篮子里未尝不是菜。但从《凤凰丛书》的选题规划中,却可看到编辑者别具的手眼和匠心。这套丛书在本次服务日展出的,是卜居台湾的老学者钱穆先生近年的新著《现代中国学术论衡》。是书为钱氏《中国学术通义》之姊妹篇,它以“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为通书大纲大法,分列宗教、科学,哲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音乐为十二目。“其名称或中国所旧有,或传译而新增。粗就余所略窥于旧籍者,以见中西新旧有其异,亦有其同,仍可会通求之。”
比起那些“腴词云构,夸丽风骇”的汉代大赋来说,魏晋之际向子期的《思旧斌》怕是过于简要笼统了。他作此赋,意在追怀旧友嵇康、吕安,却对两人的悲惨遭遇只以“其后各以事见法”一语含糊带过,赋才寥寥二百言,“刚开头却又煞了尾”。鲁迅先生曾指出这是向秀慑于当时统治者的淫威,吞声踯躅不敢言之故,确是透底之论。然另一方面亦应看到,这类小赋也正标识着赋在魏晋六朝时演变的新阶段。正如黄瑞云在其选注的《历代抒情小赋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所说的,“在大赋洪涛泱漭、荡<SPS=0695>文坛的时候,小赋也在潜滋暗长。”这本书选注了由战国至清代的抒情小赋三十七篇,详加选注,使读者借此得窥历代抒情小赋的概貌。小赋与那些鸿篇巨制固无法相比,但大赋目的往往只在于“润色鸿业”,因而“劝百而讽一”,颇多浮辞滥调,反倒是小赋抒情咏志,更见作者的真性情。书前的《前言》评述赋体的流变,也是一篇很值一读的文章。
漓江出版社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第二辑已经陆续见书了。近日出版的《玉米人》是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的一部力作。这位作家被认为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主要开创人,在创作这部反映危地马拉土著印第安人的生活和斗争的小说时,他有意用印第安人的头脑来思考,用印第安人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的事物,并运用魔幻手法表达了自己的真诚愿望和憧憬。他采用虚实交错的笔法,把现实、梦境、神话、幻觉等等熔为一炉,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实实在在、或离奇古怪的故事,使全书笼罩着一片或隐或现的“魔幻”迷雾。
作为漓江“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之一种的《熔炼》是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尤瑟娜尔的一部殚精竭力之作。这部历史小说对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动荡社会作了较为精确的剖析,并体现了作者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隽永朴实的古典创作方法。作者自认为,她的这部作品是“反映凝聚在我们称为历史的一系列事件中人的命运的一面镜子。”
为纪念西班牙著名作家克拉林的长篇小说《庭长夫人》问世一百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两厚册的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小说的主要情节虽只是一个女人的爱情悲剧,但由于作者对产生这个悲剧的社会背景进行了真实、广泛、细致的描绘,反映出当时政治、经济、思想、道德、习俗等各方面的尖锐矛盾,从而使小说成为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西班牙社会的广阔画卷。
关心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艺理论丛书”的读者,一定会对近日出版的《斯达尔夫人论文学》感兴趣。她所运用的历史主义的、社会学的文学批评,对后来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本书中,她或分析现实政治问题,或论及伦理道德,或涉及文学理论或文学史,并将思考和抒怀紧密地、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使这部书始终以新颖大胆的见解和丰富多彩的思想见称于世。
关于新批评派,国内已有不少介绍,而赵毅衡的近著《新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将其置于从唯美主义到结构主义的整个西方形式主义发展潮流中,较为详尽地剖析了这一流派的思想倾向、理论体系及其哲学基础、方法论特点和对诗歌语言研究的成就和缺点,书后并有“新批评派常用术语简释”、“新批评派重要人物简传”等附录,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
李泽厚主编的美学译文丛书又有新著问世。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是符号主义美学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在这部包含了作者主要思想体系的论著中,她运用艺术史、文学史中的丰富材料,并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对艺术的本质作了深刻的揭示,得出了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的结论。作者说:“这本书没有终极什么,更没有建立永恒的艺术理论”,“我真切地希望此书能够成为无限继续下去的某一理论的开端。”
服务日展出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梅村词》《衍波词》和齐鲁书社出版的《蒋鹿潭年谱考略·水云楼诗词辑校》,三部书别择善本,认真校雠,以作者传略、作品评论辑附于书后,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助于研究者知人论世。《梅村词》作者吴伟业,《衍波词》作者王士<SPS=1293>都是清初影响巨大的诗人,都不以词名世,可是词的创作毕竟也是他们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反映着他们的诗学理论和创作旨趣。因此,整理出版他们的词集,自有其重要意义。水云楼诗词作者蒋春霖,是太平天国时期的重要词人,有关他的资料和研究皆为稀少,辑校者冯其庸先生作了一定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年谱考略就是他的力作。
整理出版精当的古代文集,对开展研究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但这类书的印数一般都较少,出版单位要承担一定的损失。尽管如此,这样的基本建设工程仍在进行,质量较高的书也在不断问世。作为读者,我们要向这些目光远大,有责任感的出版家表示敬意。
花城文艺出版社的“开放文丛”首先以精美的装帧吸引人,玲珑精巧的开本、富有想象力的美术设计让人赞叹,讲究的印刷似乎也显示了经济特区的实力。
“开放文丛”第一辑的五本书中,林岗的《符号·心理·文学》从对具体的语言、语义、符号问题的分析,进入对文学中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作者是通过人们熟知的事例或作品来阐释观点的,因此,尽管是一本理论性读物,却极少理论的“坚硬”。杨春时的《审美意识系统》运用系统方法,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审美意识理论,以沟通认识论和心理学,为美学和文艺理论寻找立足点。这似乎是目前一些青年理论探索者比较共同的努力方向。叶廷芳的《现代艺术的探险者》注目于两位探险者——卡夫卡和布莱希特。前者是比较全面的作家研究。后者除了探讨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和美学思想外,还通过布莱希特与卢卡契的论争,提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命题。陈光孚的《魔幻现实主义》以较丰富的材料平实地介绍了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拉美作家的文学实践激动了一代年轻的中国作家,当他们在中国博大丰厚而又错综复杂的文化传统前感到困惑、迷惘时,魔幻现实主义创作中表现出的巨大容量和神奇色彩给了他们很大的启示。这本书或许会对人们更冷静地思考、借鉴拉美作家的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法提供帮助。杨匡汉的《缪斯的空间》探讨诗的“空间意识”。这也许会是一本研究者、创作者都能感兴趣的书,因为除了理论探索外,作者还联系古往今来的创作经验,归纳出几种强化空间意识结构的途径。对这一点感兴趣的可能又不仅仅限于诗歌创作者了。
在前段财期主要以编译为主的一批丛书之后,又有一批以中国中青年学人著作为主的丛书正在陆续出版,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现象。
《读书》服务日之页
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