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周必大认为当作“形夭无千岁”,其主要依据是“靖节此题十三篇,大概篇指一事”,“若并指刑天,似不相续。”但实际上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并不限于“篇指一事”,第十一首云:“臣危肆威暴,钦<SPS=2004>违帝旨。<SPS=1316>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这里“钦<SPS=2004>”、“<SPS=1316>窳”并举,而两者并非专指一事,即为明证。其二,就文意而言,“形夭”与“无千岁”之间似不相续。“无千岁”未必可目为“夭”,彭祖世称高寿,亦不过八百岁,“无千岁”与“夭”不可等同视之。其三,若文作“形天无千岁”,则“猛志固常在”一句似无所系。精卫衔微木填沧海,其志不在刚猛而在于恒——百折不挠。其四,就《山海经》本身考察,似亦以“刑天舞干戚”为长。《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说文解字》云:“天,颠也。”段玉裁注云:“颠者,人之顶也。”案“天”字甲骨文金文皆象人之形,而以口特指人首。盖刑天之名,取义于断首。综此四端,我们觉得以“刑天舞干戚”为长,至少尚不足以断其为非。
补白
姚永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