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有丰富的史料。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思想,也没有现成的专著,大都散见在政治、哲学、文学著述之中。旧的典籍,浩如烟海,这种“淘金式”研究工作,其困难是可以想象的。《概论》一书的论述跨期三千余年,十余个朝代。收集了墨、儒、法、兵、农、道家关于管理的思想,既论述了古代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富国之学”,又论述了古代微观经济管理思想——“治生之学”。从而勾勒出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概貌,并论述每一 个具体人物的思想特色,探索、总结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规律。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资料十分匮乏,这就要求作者在搜集资料的范围必须在空间和时间有所开拓。赵靖同志将古代管理思想划分成直接、间接两种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了搜集资料的范围。作者认为兵书、道家著述、论述工、农生产技术的著作、文献较为集中地包含着间接的经济管理思想。而直接的经济管理思想则大都包含在思想家个人的著述及方志、碑刻、实录、杂史之中。要在这些汗牛充栋的资料中搜寻古代思想家管理思想,探索,总结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规律,就作者来说,必须付出别人难以付出的艰巨劳动,否则研究工作就难以为继。事实上,作者也确实是这么做了。这种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及孜孜以求,忠贞不贰的强烈的事业心是值得学术界人士景仰的。这是《概论》一书留给读者的又一深刻印象。
历史是一门具体的科学,其著述必须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这是读者对其著述的基本要求。但以往许多学术著述每每古奥艰涩,佶屈聱牙,读之不能终篇,世人讥之为“催眠曲”。令人感奋的是,《概论》一书一扫先前学术著述的“学究气”,以清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在这方面,作者做了大胆的尝试。全书是按照“一直”(直接的经济管理思想资料)、“二学”(“富国之学”和“治生之学”)、“三阶段”(奠基阶段、成熟阶段、变化阶段)的结构来写作的。在基本框架确定以后,作者又采用少引用原著、寓文义的解释于思想的评述、说明之中等办法进行写作,使读者能在一种清新、活泼的氛围中阅读此书。我以为,这并不降低该书的学术价值。恰恰相反,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和作者的先前的著述一样,《概论》一书在其它地方也有其特色。将一轻重理论划分成“轻重之学”,“轻重之势”,“轻重之术”;勾勒出我国古代“治生之学”的演变过程,论述了家庭经济管理形式、特色,介绍了《周礼》体现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所有这些,都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范围。
历史是深沉的、生动的,又永远是欢乐的、向前的。如果说,由于成书时间匆促,作者任务繁重等原因使《概论》还存在资料零碎、结构过于松散,人物思想发掘不深等诸多不足的话,那么,经过更长时间的努力,《概论》一书再版时一定能克服先前的缺陷和不足。我们深信,赵靖教授的《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史》一定能早日问世。
(《中国吉代经济管理思想概论》,赵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十月第一版,1.40元)
品书录
任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