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请示报告也好,(军人)进(首长)门前喊“报告”也好,都有下对上通消息或反映情况的含义。但“做报告”,“做大报告”,“传达报告”,“传达报告精神”……等语词中的报告的含义,则更接近于“讲话”、“讲演”、“演说”,更多的是上对下的走向了。至于“报告文学”,“时代的报告”这些词语中的报告,接近于报道。而“小报告”一词,则带有进谗或诬陷的贬意了。
似乎是为了区别下对上的报告与上对下的报告,有时我们用汇报一词表示下对上的反映情况。当然也有人为了谦虚,把自己的发言、提意见、提建议甚至演说称为“汇报一下”。
英语里,报告、汇报都用report一词,讲演则用lecture,讲话用speech。就是说,是把做报告的报告与请示报告的报告区分开来的。报告文学、报道用reportage,来自report词根,仅与“汇报”密切相关。
也有时候为了突出讲话的权威性质,我们称为“做指示”。
其实按中文原义报告与汇报区别不大。当初我们不用演说、更不用“训话”之类的词而用“报告”,可能正是为了体现一种领导人的谦逊和理想化的平等性。
代表当作为指人的称谓时,应指被推举或委托的人,受权并承担义务为某人或某一群人办事。代表团应指被一个团体、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或机构委派的一个团体(三人以上)。后来这个词用得越益广泛,例如我们常常称与会人员为“代表”,不论是来开学术讨论会、工作会、订货会、发奖会的,只要正式报到、集中食宿并享有会议正式成员权利的,都可称为“代表”。重点在与“列席”“来宾”区分,而不在于表明这个会是个代表会议。代表团也常常未承担交办任务,又非由“代表”们组成,而只是泛泛地去参观旅游或友好访问。
反映群众反映,不良反映,反映很好等词中的反映,似乎本应是“反应”。而反映情况、反映意见、反映问题等动宾词组中的反映,则本是汇报、报告之意。“有反映”,现多用作有批评性意见乃至舆论的简称。最近又出了个新名词“反馈”,许多过去用反映反应反响回音回复的词的地方,现在一律“反馈”开了。反馈似是电学名词。其实“反映”最初也是光学名词,“反应”为化学或医学名词,“反响”为声学名词。最初用反映反应反响时估计也是比较新比较科学的吧,现在则得学会用“反馈”才够得上时髦了。
书记原义就是秘书,Seccretary。称政党领导职务为书记而不称之为“总裁”之类,想也是为了体现一种更加民主的新兴精神。当然,实际工作的分工、职责、权限、要求、影响、威信……各方面,书记与秘书不可能等同起来,这是理所当然的。汉语好办,一个叫书记一个叫秘书,书记本身还需要秘书作助手,大家一听就明白了。但英语等语言似乎还没解决这个问题。
批评批判英语都是criticize或criticism。汉语最初二者相通,即评论之义,如说金圣叹批,眉批等等,就是指评论,包括褒奖也包括指责当然更包括解释与分析。批判另含一义为判断批示,可指老师对学生作文、当然也可指官员对文件的批点、批示、批准、批阅。文艺批评,就是文艺评论,批评家就是评论家,并不是指他专门指出缺点毛病问题。后来,随着实际生活的演变,批评似乎专指“示瑕求疵”,而批判、大批判的含义就更为严重了。
学习商务印书馆一九六二年版《汉语词典》(简本)中对“学习”词条的解释最为有趣:“学习为外界之刺激与内界之反应在神经中枢中组成感应结之历程,感应结系指感觉神经原(现似通用元,下同,王注)与筋肉神经原之结合而言,惟感应结初造成时不甚强固,必须反复练习,始能使神经通路顺遂而无阻,故称学习。”这部初版于一九三七年的词典还解释学习的另一种含义为学,即效法、受教之意。五、六十年代北京市民口角时有指对方为“欠学习”,“你该去好好学习学习”者,虽反映了对学习含义的误解,但与现今口角时的用语相较,仍然呈现出一种文雅与全民处在学习高潮中的兴旺。“办学习班是个好办法”,提出时也是极好的,后来“学习班”的含义似乎也转了,甚至变成一批人为一个有严重问题需要审察的人办“班”了。无论如何,学习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字眼,它理应和其他一批最美好的字眼革命、理想、人民、青春、斗争、幸福、解放、光荣……联系在一起。
作风上述汉语词典中竟未收“作风”词条,估计这个词是在解放区时兴而推广至今的。按原义应指工作的风格即style,生活作风则指style也指way即way of lfe,——生活方式。目前实际生活中,作风常指机关干部的工作方法与效率,如作风拖拉,作风生硬,缺少民主作风,作风雷厉风行等说法,系指工作中表现的个人特点特别是性格与习惯方面的特点,至于经验、知识、智商方面的状况则用“水平”一词来表示,道德特点用“品质”(原专指物品的质量质地的,指人则称品格。新中国以来我们喜用“品质”而少用“品格”一词了)。作风另一方面的更流行的含义则专指男女性关系方面的道德状况。当我们说一个人生活作风不好时,并非指生活方式——way of life而是专指性关系上的乱七八糟。说一个普通人作风如何如何,不加解释别人就懂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称之为“作风”呢?想起来怪有意思。喜欢与异性拈花惹草,这也算是一种作风、一种风格吗?称为“作风”,除了含蓄求雅以外,是否多少有视为性格与习惯的表现,不那么直接反映水平与品质呢?当然“作风”太“恶劣”的话,少不得被认为是品质问题的了。
对象称恋爱至少是寻找配偶为“搞对象”,不知是否说明了哲学的普及。去夏在山东烟台,见到一些中老年同志称自己的配偶为“我那个对象”,觉得既雅且嗲,不知是否因为胶东是老区的缘故,爱用这种当年的新名词。称配偶为“爱人”开始时也是很有进步意义、“五·四”意义的。因为封建社会的婚姻有天命、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居室之伦、有一唱一随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小姐,望怜惜不才则个”或“救小生一命也”,就是没有爱,就是不会说I love you或mydear、my darling。爱人者,lover也,darling也,sweetheart也,何其新潮解放现代之至。与之相比,太太先生之属又何等陈旧!但此词用长了暴露了弱点,爱人称谓的弱点在于不分男女又不分已婚未婚。近年又时兴将未婚情侣称为“朋友”,boy friend或girl friend,倒也差强人意,可惜与传统汉语中的朋友一义相去甚远。读几十年前的文学作品,还可见爱情追求失败后拒绝一方为了安慰对方,或追求一方仍不死心而说什么“我们做朋友吧”之类的句子。现在回到哲学上来,文化革命以来,一些人称与自己作对的人为“对立面”,着实哲学得很。
帮助help,本来是一个很普通的词,指帮忙与援助。帮忙指分做他人之事,援助指救助。英语喊救命为“help!”也与帮助之意相当,但更多了些紧急意味。如果中国人掉到水里或遇到强盗不喊救命而喊“请帮助”,未免太“慢性子”,甚至会被以为是要旁人帮他提重物或找失物。我们有时把批评某人称之为帮助,这体现了毛主席讲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用意是很好的。真正做到自觉自愿地寻求这种帮助,接受这种帮助,则需要努努力。同样,真正做到批评别人充满帮助的美好感情,也是需要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很好的思想修养的。
意识本是心理学名词,哲学也喜欢用这个词,如“存在决定意识”的名言。上述词典解释意识词条曰:“指精神觉醒之状态,一切精神现象如知觉、记忆、想象等皆属之,亦即泛称人之心的一切作用。”看来,意识是个无所不包的心理学概念。有一阵人们用“意识”来表达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如是否有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等,意识变成了一个道德、特别是政治道德、做人的修养方面的名词。这种演化可能与少奇同志所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有关,盖此书有专章论述“思想意识的修养”也。
点名本是军营、学校或其他组织严密之机构按名点唤,检查人员出勤在岗情况之意。后来把提名道姓的表扬特别是批评称之为“点名表扬”“点名批评”,特别后者,含义较严重。故有过所谓不要轻易点名、点名要哪一级批准之类的规定。也有时明知是谁而不指出名来,如说“×××的那个人”、“党内最大的×××”等,以示政策上的区别。
靠边站六十年代有一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风靡一时,剧中有一排长似名陈喜,受了“资产阶级香风臭气”的影响,不礼貌地对自己的一个下属说:“黑不溜秋的,靠边站”。从此,靠边站这话流行起来,“文革”开始后,人们便把虽未正式卸职,但已排除在领导工作之外的干部称之为“靠边站”干部。这些年,这个词已随着政治生活的正常化而渐被遗忘了。时间再久,恐怕连出处也没人晓得了。
欣赏这也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讲一种喜悦,喜爱,讲一种满意的心情,当用到艺术上的时候,则是讲审美的愉悦、美的享受。有趣的是我们有时讲领导满意某个人的时候也可以说“对××很欣赏”,这个词义的延伸还是满有意思的。北京人有时则说成“对××很感冒”或“很不感冒”。“感冒”在这里,是“感兴趣”的故意误读,故意误读误说误解,是相声的技巧之一。不过这里的“感冒”,没什么深意,有点耍贫嘴。
部分近年报纸喜用“部分”二字,有时用于新闻标题中,如“部分作家集会”,“部分在京委员座谈”,“部分老同志聚集××会堂”等。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这里的“部分”二字是多余的。第一,除了特别注明的全体会议,很少可能召集那种某种身份的人物全部出席的会议。座谈之类,只能是“部分”,不可能成千上万更多的人聚集交谈。不说“部分”也不会有人认为是全体百分之百。第二,召开这种“部分”同志出席的会,意思并不在“部分”而在全局。例如一个学术团体的座谈,总是找该团体最有成就、最有威望、最有代表性的成员。人们有时在不该称“代表”的地方称了代表(如前述),而明明是很有权威与代表性的会议却称为“部分”,令人不解。第三,有时专门找一部分最有关的人员开会,则不如称“有关人员”、“有关同志”。第四,称“部分”给人一种别扭的感觉,似乎把这部分同志、人员与全体划得太清了。需要强调并非全体时,宁可用“一些”“许多”“不少”之类的定语也比用“部分”合适。
精神含义皆明。称文件的主旨为文件精神,称领导意图为上面的精神,则是精神一词含义的延伸。意在强调不仅要领会贯彻条文、字句、具体规定,更要有概括、关键、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的理解。这样,在符合精神或不符合精神的判断思索上,也常需多方推敲斟酌。
欲读书结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