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接触到怎样弘扬优秀文化?按照我们过去的思维定势,弘扬优秀文化就是从古代思想家、文化家、文学家的著作中摘出某些说法和主张,肯定它们是优秀文化,而后便加以继承和发扬。王元化教授认为“这种摘句法可以导致截然不同的结论和截然不同的评价,形成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奇异混淆。”他的主张是:“把握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体系,从各部分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各部分,进行见树又见林和见林又见树的科学剖析。”明确提出:“就思想体系来说,我认为后一代对前一代的关系是一种否定的关系。但否定就是扬弃,而并不意味着后一代将前一代的思想成果彻底消灭,从而把全部思想史作为一系列错误的陈列所。前一代思想体系中积极的合理因素,被消融在后一代思想体系中,成为新的质料生成在后一代思想体系中,这是辩证法的常识,也是思想史的事实。但是,要真正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积极的合理因素,要真正把它们消融成为新体系中的质料,就得经过否定。”在王元化教授看来,弘扬优秀文化应从扬弃传统文化着手,要把“前一代思想体系中积极的合理因素,被消融在后一代思想体系中,成为新的质料生成在后一代思想体系中。”事实上,产生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我国传统文化,不经过批判,不经过扬弃,是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部分的。新中国成立后,对传统文化未能做好这一工作,以致封建思想仍然积淀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便以“三忠于”、“万寿无疆”、“永远健康”、在党章中规定接班人的形式爆发出来,造成了一场劫难。在《传统与反传统》一书中,王元化教授自己便是通过否定来弘扬优秀文化的。他的《黑格尔<美学>》札记三则》、《莎士比亚评论译文题记》以及《<文心雕龙>研究散论》、《<文心雕龙>的若干范畴》等论文,莫不贯串着这种批判精神、否定精神、扬弃精神,从而发掘出了黑格尔美学、莎士比亚剧作和《文心雕龙》中的真理性的内核,弘扬了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莎士比亚剧作精神和《文心雕龙》文艺思想中的优秀文化。没有“否定”(批判、扬弃)也就没有“弘扬”、没有继承,这是在文化遗产问题上的王元化教授的理论和实践。
(《传统与反传统》,王元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年四月第一版,4.30元)
品书录
陈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