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字狱》(郭成康、林铁均著,群众出版社,6.90元),令人无法“卧读”。虽然对此人们并不陌生,但重温桩桩历史旧案,仍不免触目惊心。作者以“清朝文字狱纵横谈”、“清朝文字狱要案始末”以及大事记三部分对这一历史现象作了详尽的分析与讨论,特别指出,文字狱与封建专制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即只有在封建帝王认为有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强烈需要,值得冒天下之大不韪;同时,封建帝王又掌握了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绝力,君主意志恣意横行,可以放手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时候——也只有在这时候——才可能使文字狱频频发生。而酿成一场场人间灾难的严重后果是读书人学风和士风的转变,即如龚自珍所说“积百年之力,以震荡摧锄天下之廉耻”,以至“一人为刚,万夫为柔”,淫威之下,气节难存。从理论上说,文字狱是专制制度下的产物,随着封建制度的告终,这种灾难也当彻底结束,但历史上多有“不该发生的故事”,今天,人们应当怎样认识历史、总结经验呢?
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人口迁移方面的资料十分丰富,而全面系统地研究著作确少见。《中国人口迁移史稿》(石方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9.40元)以通史体例系统地论述了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算得上是中国人口迁移史研究的一发凡起例之作。书中作者用丰富的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说明,有史以来的历代国家政权,从维系生存、延续种族开始,到巩固边疆、拱卫京师、直至后来的发展经济、调整人口布局等多种目的出发,都进行过规模不等的人口迁移活动。从这些活动中可以看到,人口的迁移逐步的由生存本能转到有意识的探求发展;由以政治为目的转向侧重以经济发展为目的,从而,生产力的布局逐步的趋向合理。人口迁移既然与经济发展相关,那么人口迁移的研究其意义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思考》(朱日耀等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1.95元)是“文化研究热”冷却后的文化热反思。文化研究热的实质是文化的抉择与文化建构,也就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这本书就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入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特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各个层面以及历史上的西学东渐运动都进行了分析和考察。作者为什么花这样大的力量来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呢?作者认为,传统的政治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相对稳定的内涵、结构和特点,研究传统的政治文化就是要充分发掘其基本内容、认识其基本特点,从理论上对于传统的政治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及其各个层面进行研究。从而,充分认识和估价传统政治文化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及价值,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中国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实证的考察》(邓乐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4.90元)是对如何建立一种适合我国条件的货币需求理论模式进行的一种尝试和探索。所以说是一种尝试和探索是因为我国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有自身的缺陷与历史局限性,而现有的货币理论又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在尝试和摸索中作者对中国的货币理论持这种态度,而对西方的货币理论他们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他们认为,“在货币需求问题上,西方经济学者多年研究的成果不然漠然视之。也就是说,虽然问题敏感,不易把握,却又难以回避。但是,在这方面马克思给我们早就做出了榜样。马克思所创建的经济理论体系,我们认为——也许我们表达得不准确——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它的形成正是吸取了人类精神成果加以批判综合的结果。”本着这种精神,作者对多年来对我国货币理论研究视野之外的货币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加以甄别、选择、综合和吸取。
一九八五年欧洲共同体执行委员会在白皮书中明确指出:“罗马条约明确规定要建立一个一体化的内部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商品能够不受限制地自由流通,人员、服务和资本流通的障碍被取消,建立一种使竞争在共同市场内不遭破坏的体制,共同市场正常运行所要求的法律一致性得以确立,符合共同市场利益的间接税得到统一。”这是目前令世界各国瞩目的欧洲统一大市场的主要框架和目标。在《世纪的挑战——建设中的欧洲共同体统一大市场》(张蕴岭主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5.20元)一书中,作者称此事件为“世纪的挑战”,书中,作者对建设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和途径、有利的条件与困难以及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将对世界的政治与经济所产生的影响逐一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统一大市场对我国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
《纳粹德国经济史》(〔法〕夏尔·贝特兰著,刘法智等译,商务印书馆,3.25元)叙述了一九三○——一九○五年法国经济的发展演变,对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作者一向认为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此书中,试图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出发考察纳粹制度下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尤其对纳粹的经济是民族社会主义的性质还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作了分析。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对原料和市场的极力追求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引起的角逐,是世界动荡的根源。
《读书》服务日之页
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