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这样一本大型工具书,在每个词条后面附上外文原文,无论从国际交流,还是从方便读者的角度看都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有的词条后面却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甚至生造的莫名其妙的外文。例如下。
“联共(布)反右倾运动”条后面附的俄文是Aнтипрaвый укпонво Bcecoюзнoй KoммyнистичecкoйПартии(бoдьшeвикoв)苏联当年各种运动不少,如“春播运动”,“收购运动”等等,但一九二八—一九二九年的“反右倾”并未叫作运动,按照我国的习惯称之为“反右倾运动”的,这倒也并无不可,在倒回去时“运动”一词可以不译。问题是把“反右倾”译作Антиправыйyкпон, 却纯属生造。如把它再译成中文,就成了?反右倾的倾向”,这就离题太远了。按照名从主人的惯例,这一词条应是“联共(布)反右倾斗争”,俄文则是Ьорьба ВКП(б)пpoтив прaвого укпoна这里无需翻译,要做的只是找到人家的历史用语。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词条“联共(布)党内新反对派”,所附俄文为Hoвыe oппозициoнеры внутриBcecюзнoй KoммyниcтичecкoйПapтии(бопьшевиков)。按“新反对派”是历史专有名词,指的是一九二五年在俄共内部出现的以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为首的反对派,在这以前他们都是托洛茨基派的坚决反对者,为区别于托洛茨基派这一“老反对派”,就把季诺维也夫的反对派叫作“新反对派”,其俄文是Hовая оппозиция,这是个专用的集合名词,既表示派,也表示人。如果一定要强调“新反对派分子”或“成员”, 通常都写作чдeн Новойоппозиции而不会是Hoвые оппoз-иционeры。就俄语来说,后者并没有错,但从历史来说就不对了。历史名词都有个约定俗成的问题。
说到约定俗成,还可举一例。词条“俄共(布)党内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所附俄文是Cлор о про-Фсоюзной проблeмe внyтри BKП(б)这里第一个词就用错了。我们知道苏联二十年代党内争论连绵不断,“争论”一词的俄语是Дискyс-оия, 而不是Спор。按照苏联科学院编的四卷本《俄语词典》的解释,Спор是“在讨论某一各执一词,认为自己正确的问题时的口头辩论”。而Дискуссия是“自由地公开讨论某一有争议的问题”,其举例即为“关于工会作用的争论”。(《大俄汉词典》译作“关于工会作用的讨论”,虽没有错,但不符合习惯的译法)。看来用Дискyссия是合适一些。那时《真理报》辟有“争论专页”,相应地就叫“Дискуссионный пист”。一九二○—一九二一年初的工会问题争论是一场有名的争论,苏联史书中的说法很简单,就叫Дискyс-cня о профсоюзax(关于工会的争论)。
俄国有个“社会革命党”,不知为什么一般很少称正式的党名,而称之为“社会革命党人”,因此查辞典要查Эсеpы,《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设条就是Эсеры(cоциа-дисты-револционeров),这既指党,也指人。世界史卷附的俄文用Эcepы是对的,但接着写的Пaргиясоциапист-рeвопюционеров,却出了点小毛病,социaпист应该同后面一致,也用复数二格,即социа-пистов。这里Партия一词恐怕是多余的。
上述问题看起来是翻译问题,是翻译出了错,实际上这些词都无需翻译,而只需去查阅有关资料,找到该国的习惯用语,否则即使是位熟练的翻译,也难免弄出该国历史学家也不懂的东西来。
外文问题就此打住。不过既然已经开了头,索性把看到的一些差错也说一下,作为本文的“其他”。
要说的是“布哈林”条中的史实错误。此条释文不长,但错误不少。
释文说,布哈林“一九一九一一九二五年当选为第三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一九二五—一九二九年当选为第三国际执委会书记。一九二八年七—九月第三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布哈林负责主持政治书记处的全部工作”。
这一小段连续出现错误。布哈林任第三国际执委会委员应是从一九一九年国际成立之时起至他被解除共产国际职务时止,即一九二九年七月。其次,共产国际于一九二六年十一月撤销季诺维也夫主席职务,同时撤销主席建制,改设政治书记处,由布哈林主持政治书记处的工作。
释文说,“一九二九年二月解除布哈林《真理报》主编职务”。事实上,一九二九年二月两派还在激烈斗争中,不可能提出撤职问题。恰恰相反,二月九日政治局和监委主席团联席会议关于党内事件的决议中决定:“不同意布哈林和托姆斯基辞职。”直到四月中央联席全会上斯大林占了上风,才决定撤销布哈林的《真理报》主编和共产国际的职务。这一点在“联共(布)反右倾运动”条的释文中说得很清楚。同一本词典中遇到相同的史实,如果能互相核对一下,是可能避免差错的。否则,两种说法,让读者相信哪一种呢?
还有,说布哈林“一九三一年……为中央候补委员”,也是缺乏根据的。联共十六大上布哈林仍当选中央委员,他被降为候补委员是一九三四年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事。
最后,释文说,布哈林于“一九三七年二月被指控组织‘右派与托派联盟’阴谋集团,遭到逮捕并开除党籍”。这里组织“右派和托派联盟”的指控显然被提前了一年!实际上,一九三七年二月开中央全会时恐怕连“托洛茨基和右派联盟”这顶帽子还没设计出来。那时发表的全会公报的正式说法是:“全会还研究了关于布哈林和季可夫的反党活动的问题,并决定把他们开除出联共(布)的队伍。”当然,所谓“反党活动”也是莫须有的罪名,但那时毕竟尚未升级成要命的“托派和右派联盟”,为保持“历史的原貌”,还是用人家当时的正式说法为好。
以上涉及的都不是什么深奥的理论,而只是一些需要准确描述的资料,以便给读者提供翔实可靠的知识。如能找一些第一手资料(如《苏共决议汇编》),或者比较可信的第二手资料查对一下,差错完全可以避免。如果说本文开头涉及的是无需翻译的工作,那么后面所涉及的则是不可杜撰的工作。解决的办法都是仔细地小心地去查找和核对各种资料。
读书献疑
郑异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