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看到出自批评家之手的《阅读行为》(〔德〕沃·伊瑟尔著,金惠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4.90元)就不免格外感兴趣。这位批评家不再“插足”于作家与读者之间,而是一步跳到圈外,以别一种眼光去研究作品与接受者的关系。这种批评“旨在考察本文在现实的世界结构中所具有的功能、在媒介经验时所起的交流作用以及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对本文的个性加工。这一阐释的对象一方面是作为‘启示结构’的本文,另一方面则是读者在接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动作用。”因此,它对本文的创作者可能不再投以特别的关心(作家可以从无尽的“分析”下解脱了);对本文的接受者也很少再有“舆论导向”的作用(读者可以摆脱“指导”而独立了),那么它的意义,只更多地在于为批评家拓展视域。虽然严格说来,这已不算新著(初版于一九七六年),但目前这一批评方法犹处在方兴未艾之际,作为“文艺新学科建设丛书”中的一种而被“引进”,想必是受欢迎的。
卢卡契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又是二十世纪极有影响的思想家。《卢卡契谈话录》(T·平库斯编,龙育群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3.00元)也是访谈录。访问,与整理成书,意在为卢卡契研究提供一种纪实性的资料,并使之成为一种活生生的思想的见证。在连续四天的谈话中,从本体论到当日的具体政治问题,从斯多葛、伊壁鸠鲁派到非理性主义和新实证主义,从美学、文艺创作方法到身边琐事,可说无所不谈。访问者说:“卢卡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精明的对话者、一个热心的主人和朋友”,那么,对于希望了解卢卡契的读者们,从这本书中,也能获得同样的感受。
作为外国文学中的一个特定系列,《世界心理小说名著选》(柳鸣九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对这一门类的作品作了归纳与整理,并汇集了心理小说几个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名著名篇,分为数卷,陆续出版。率先问世的,是法国部分(柳鸣九选编,三卷,19.50元)与俄苏部分(钱善行选编,两卷,11.50元)。所选包括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莱芙王妃》、布尔热的《弟子》、娜塔丽·萨洛特的《天象馆》、莱蒙托夫的《梅丽公爵小姐》、赫尔岑的《一个年轻人的札记》、左琴柯的《日出之前》等全译或选译,有的是中文首译。即将出版的则有德国部分(韩耀成编选)、英国部分(张玲编选),美国部分(李文俊编选)并陈众议编选的拉美部分与高慧琴编选的日本部分。
《英国史——一六八八年至今》(〔美〕戴维·罗伯兹著,鲁光桓译,中山大学出版社,3.70元)把近年来英国史学者们的见解都收罗入这部“范围力求广阔,而写法注重阐释的英国史中。”这就使这部英国史具有了新的色彩。本着叙述和理论的阐释相结合的宗旨,作者一方面讲述事情怎么样,一方面解释它何以这样。作者不是一以贯之地说明英国自古至今的历史变迁,而是力图说明这样一些问题:基督教的传入,君主国的建立,国力的日增与帝国的崛起,新教的崛起与教会的多元化,政治自由的崛起与议会政治的建立,资本主义与工业经济的奠基,科学方法的鼎盛,二十世纪福利国家的出现,国力的削弱,帝国的瓦解,经济的萧条与宗教信仰的衰微。
《昨与今——战后世界的变迁》(〔美〕塔德·舒尔茨著,东方出版社,8.00元)记述了曾作为新闻记者的塔德·舒尔茨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所经历,所看到,所听到和读到的事件,特别是重大的事件。书中记述了核时代阴影下冷战的开始和结束;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美国在经历“黄金时代”后从世界主宰地位的跌落,西欧经济的恢复特别是德日经济实力的崛起,苏联内部的变化特别是东欧的巨变,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内部的重重矛盾与困境,以及人类面临的种种社会挑战和高科技的成就及其所带来的危害。这些使得读者感到作者对战后世界的变迁的描写脉络清晰。同时,作为记者的作者由于占有许多现场采访的一手资料,代表人物的谈话实录,及新近解密的各种战后档案材料及西方专家学者有关战后事件和人物的传记等等,使本书又以取材丰富、广阔而胜。使它不失为研究世界史,世界政治与经济史的一部有意义的书。
“不久前,有三个英国人(一位编辑,一位内阁成员,一位历史学家)和两个美国人(一位外交官,一位外事通讯记者)坐在伦敦俱乐部议论本世纪的伟大人物。伟大是指性格、远见、成就和崇高目标而言。五人一致同意,只有两个人可以称得上是伟人,他们是温斯顿·丘吉尔和乔治·马歇尔。”这是《马歇尔传》(一九四五——一九五九)〔美〕福雷斯特·C·波格著,世界知识出版社,6.40元)开始的一段话。其实,我们中国人知道的马歇尔较多的是通过扩大世界市场,确立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和以通过经济军事化和增加苛税缓和和转嫁危机的著名的“马歇尔”计划来了解马歇尔的。在《马歇尔传》一书中就恰恰记录了“马歇尔计划”时期的活动。
美国第四十任总统里根卸任后写的长篇自传《里根自传》(世界知识出版社,8.00元)以绝大部分的篇幅记述了里根入主白宫后的全部活动。如:为挽回美国颓势,对内实行“经济复兴计划”,对外加强同苏联的对抗,维护并力图进一步扩大美国的全球霸权。提出美国历史上最庞大的军事预算,实行大规模的扩充军备计划,包括所谓“星球大战计划”,以此作为维系美国全球霸权的威慑力量。在地区争夺中,到处插手,力求削弱苏联在各地的影响,谋求美国对世界的“领导”。等等。
里根任职期所推行的种种“经济复兴计划”都离不开他的国防部长卡斯珀·温伯格。“美国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年内摆脱侵越战争失败给美国带来的阴影,重新获得对苏综合国力的优势和在世界的霸主地位,这与温伯格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在温伯格离任国防部长后,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写了一长篇回忆录《在五角大楼关键的七年》(军事科学出版社,6.40元)。书中,作者详细地叙述了里根时期的许多安全和防务的重大问题、事件、活动和战略决策。诸如,里根遇刺、美国入侵格林纳达、美军在黎巴嫩受挫、美军袭击利比亚、美国在马岛战争中的立场、美日防务关系、中美军事交流、苏美中导关系、伊朗门事件,美舰在波斯湾护航以及美国国防预算和战略防御计划等等。叙述中透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幕,揭示了许多美国国内外的种种尖锐矛盾。
一看到《权力与正义》(〔美〕西奥多·A·哥伦比斯、杰姆斯·H·沃尔夫著,白希译,华夏出版社,10.80元)以为是本政治学书籍,打开一看方知是本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著作。只是本书的角度是政治舞台上的国际关系。在政治舞台上的国际关系要实现权力与正义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作者也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单辟一节为“权力与正义的两难困境”。作者指出,“……权力和正义两相分离的最好例证便是不断举行的国际海洋法会议。……在讨价还价中,谋求达成一项最有效的,公平合理地利用海洋资源的,真正的全球政策这一构想变得模糊不清了。”而权力与正义在力量的对比中也不免会成为“乌托邦”,但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趋势,我想这大概是其价值所在吧。
《中国古代交通文化》(王子今著,三环出版社,2.50元)从对远古时代交通与文明的起源——“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说起,论述到交通的发展与大一统专制帝国的统治;通过“草原之路”和“海洋之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的影响;军人、役人、商人以及千里负笈,辗转播迁的士,通过交通活动对中国文化进程的作用。分析了交通条件的落后以及自然经济所规定,的中国人封闭型的心理性质。书中引用了许多古籍资料和民间的神话传说,使人读来不致兴味索然。
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与饮食文化紧密相关的是酒文化。在《酒文化中的中国人》(王守国著,河南人民出版社,4.20元)中,作者把酒文化描述为“一柄双刃宝剑”。一方面,它是一种物质文化,与生产的发展和进程紧密相关;另方面它又是一种精神文化。酒文化史与社会政治史、审美思潮史、文学艺术史等息息相关。作为一种精神文化,酒的实用价值在中国的确是用途广泛的。在书的最后,作者对酒的双重价值进行了审美评判和功利评判。而多数读者可以接受的评判恐怕是作者在书的最后引用的梁实秋的“饮酒”和艾青的诗《酒》了。
《读书》服务日之页
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