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书,我还对另一个问题抱有兴趣,即我们自然可以从教育学的方方面面去梳理总结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在这方面,也确有许多发人深省的地方,然而作为在中国文化进程中具有座标性的人物,我总觉得鲁迅教育思想和实践的风格具有更意味深长的意思。这种风格我以为是科学理性和人伦亲情,一方面是对旧的教育方式的清算,呼唤以全新的科学的教育取而代之,一方面又反对将教育沦为技术性的工具,而主张把教育对象作为活生生的人看待,去关注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所以,鲁迅一方面亲手编定《生理学讲义》、《生理实验术要略》,主张引进西方的科学思想,主张破除迷信,对儿童进行早期性教育……;一方面又主张要保留儿童的天趣,顺应儿童的性情,并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不仅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学识,更要关心他们的情感和身体。不要忘记,鲁迅是最早主张和坚持对学生进行体育和美育的现代教育家之一。在“人伦”上,鲁迅总表现出亲切、温厚的形象,宽和而敏感,诚恳而善解人意。读过他的《风筝》的人绝不会忘怀那里面的兄长形象,几十年了,“兄长”还在为早年粗鲁地干扰弟弟的童趣而自悔自责。
所有这些,总应放在彼时的文化背景上去讨论,注意到当时中西文化交互撞击的场面,所以,我们才会理解鲁迅对科学的热诚,面对鲁迅先生不无新鲜、稚趣的作为,增一份可佩以至可爱的情怀。同时,我们又应注意到鲁迅不易表露的传统文化人格,这一点在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身上往往因其深晦而被忽略,因而,鲁迅总是被看作为一个彻底的反传统的形象。然而,面对活生生的人,鲁迅便自然地表现出东方伦理的亲情的人伦意味,这恰恰又是当时一些实用主义的冷面教育家所缺乏的。这二者如此这般地统一于鲁迅身上,不是很值得玩味和深思么?
现今的教育工作者也许不能体会作为教育家的鲁迅的心境了,那是怎样的急切和痛彻肝肠,教育在鲁迅先生那里,永远是一声融化着悲怆、痛苦、冀盼与坚强的呼号:
“救救孩子!”
(《鲁迅——伟大的教育家》,陈根生著,新疆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八月第一版,6元)
品书录
汪政/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