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电子出版,意指两方面,一是出版过程的电子计算机化,再是以电子材料为媒体的出版物。前者就是用电子计算机系统排版、处理图像、制版等,以及用电脑制作或编辑底稿,不属于“读”的阶段,作为一般读者,关心的是后者,即电子出版物。现在电子出版物种类已不少,其代表是CD—ROM(CompactDisk-Read Only Memory)。在日本,一九八五年十月三修社出版《日英德最新科学技术用语辞典》,是为CD—ROM商品之滥觞。使CD—ROM广为人知的,是一九八七年七月岩波书店将第三版《广辞苑》CD—ROM化;上市之初,大有纸书本从此消亡之势,以至有装订厂提出抗议,担心今后没了饭碗。近几年出版社纷纷涉足CD—ROM出版,恐怕也说不上是出于对电子出版的高瞻远瞩,那盘算倒是极现实的。电子计算机排版于一九七○年问世,八十年代以来突飞猛进,于今似乎真个是“文字不灭,而活字消亡”。应用电子计算机排版系统,文字、图版被数字化,存入磁带等媒体而成为数据基,印刷到纸上就是书刊,记录到软盘里就是CD—ROM。出版CD-ROM能充分利用电子化文字信息,一举两得,或可借以摆脱印刷出版物市场的低迷。据法国出版业杂志统计,一九九○年初,全世界有CD—ROM商品八百种,其中美国四百七十种,英国八十种,德国和意大利各四十种,澳大利亚和日本共九十种,法国三十种。两易春秋,日本出版社刊行的CD—ROM已多达三百余种。
CD—ROM的外表,与诞生不到十年就淘汰了老式唱片的音乐激光盘(CD)一模一样,原理也完全相同,不过是改记录音乐为文字罢了。一枚塑料圆盘,上面刻满坑坑洼洼,那坑洼长长短短共九种,互相组合,便记忆了数字化文字信息。要是把这圆盘放大,放得比巨大的运动场还大,小小的“沙坑”也不过是一粒粒花生米。所以,激光盘虽然直径才十二厘米,却足以记录汉字二亿七千万,相当于五百至一千枚磁盘的记忆容量。今年六月,平凡社与大日本印刷、日本电气等厂家协作,把两万三千页、七千万字的《世界大百科事典》收入一枚十二厘米CD-ROM,化百斤为三钱。除了彩色图版,印刷物三十卷正文、一卷索引的内容全部收录,计项目九万、图版四千、表格数式五千,简直比《西游记》里的法宝更神奇。不占位置,大概对于住居狭小的日本读者尤有魅力;据说,印刷的大百科之所以卖不动,销量只相当于六十年代的一成,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地价高涨,一般人家买了没地方给它“睡觉”。
电子出版物的最大魅力是检索功能,多样而高速,足以令印刷的纸本本望洋兴叹。把印刷物进行电子化编辑时,竞争的焦点就在于检索方法的优劣、主题词的设定等。百科全书、辞典之类,是电子出版的用武之地,最利于发挥其优势,极尽检索之能事。《广辞苑》或《世界大百科事典》CD-ROM版与活字版文字信息等量齐观,而活字版必须页页翻个遍的检索,CD—ROM版只消动动指头,瞬间就检索出所需项目。检索方法,一般都编有五、六种,除了与印刷物一样的词条检索,还有主题词检索等。例如输入“日本”,屏幕上便列出数百个含有“日本”的词条。当然,一一查看,也不免麻烦,妙在又可以进行条件检索,如输入“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等名字一下子就跃上屏幕,连去过法国、具有印象派风格、日本画家黑田清辉也跟出来,不必有挂一漏万之虞。利用“前方一致”检索,如输入“动物×”,能同时查找出“动物园”、“动物保护区”等相关词条。想查阅一场战争,但忘了那战争的名称,可以用“后方一致”检索,只要输入“×战争”,就开列出“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等一大串词条来。更便利的是,能直接把检索结果印刷出来,或复制到自己的软盘上。取得信息如此简便,只要把几种信息相混合,就加工成另一种信息,且不易让人认出信息来自何处,因而,著作权保护是电子出版的一个大问题。
CD—ROM轻如纸片,但非常遗憾,它不能像书本一样随时随地翻开便读将起来。阅读CD-ROM所储存的信息,需要用激光把坑坑洼洼还原为数字信号,非备有专用的硬件不可。这是电子出版根本区别于传统纸媒体之所在。读者不再坐拥书城,却必须坐拥机器,要经过一番操作才进入阅读阶段。一枚十二厘米CD-ROM《世界大百科事典》价格为二十五万日元,比总共三十五卷的印刷物便宜些,可加上电脑、驱动器、专用检索软件、爬鼠、印刷机等,费用翻两番,笨重而昂贵。虽说为获得大大超过书本的便利与迅捷,总得有所付出,但这也实在是CD—ROM的致命弱点。有限于此,十二厘米CD—ROM的用户主要是图书馆、研究所等。
一九九○年七月,面向个人用户,索尼研制出八厘米CD—ROM读取机,只用它就能读取八厘米CD—ROM,还可以接到电视上使用。这个机器就像是一本厚厚的“小人书”,重量仅五百五十克,可以一手擎之如擎书,一手按键如翻页,价格在一般年轻公司职员能接受的六万日元以下。小型、轻量、简单、便宜,使电子出版利索地跃过了难以普及的障碍。八厘米GD—ROM记忆容量相当于十二厘米的三分之一,被称作“电子书(EB)”。从书目来看,从辞典到实用、娱乐书,现今电子书已有百余种,比问世之初增加了五倍。继索尼之后,三洋、松下也推出读取机,这样的竞争将带来功能的完善与价格的低廉。新近上市的读取机已经是一机多能,不仅“只读”文字,同时还显现图像与声音,用于语言学习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
电子书虽然叫书,却处处给人以电气制品之感,到底算不算书呢?实际上,电子出版物百分之八十以上不是在书店,而是在家电商店出售。书刊本来是“货不二价”的商品,买图书杂志不必“价比三家”,而电子出版物作为软件,非定价销售。除了有的书店把色情图书或连环画用塑料套封,不许翻阅,一般书店都是开架售卖任顾客浏览,可是买电子出版物,类同录像带、激光盘,不能看了听了再买。不过,虽然执电子出版牛耳的是生产硬件的厂商,且无须向国立国会图书馆呈交样本,但如果不把书界定为纸媒体,按许慎的说法,“著于竹帛谓之书”,那么,类比简牍,视电子出版物为书也未尝不可。电子出版物传达的是文字信息,在这一点上,它与磁带、录像等非活字出版全然不同。
书有别于其他传播媒体之处,在于“读”。同样以纸为材料的手抄本或复制件,读起来感觉也异于书本,而电子出版物在阅读形态上与纸媒体迥异。现代技术史专家星野芳郎在《尖端技术的根本问题》一书中说过:“纸上印刷的文字,读过之后当然不会消失,而且报纸或大型杂志,一下子映入眼里的文字图像信息的范围极广。从哪儿读起,怎么读,是自由的,斜着读、跳着读也可以,特别惹起注意的地方能一遍一遍地慢慢读。就是说,纸上印刷的文字信息具有一览性,并且读的速度、密度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控制。”电子书“一页”不过才横十五字,纵十行,大大限制了阅读的视野和速度。《世界大百科事典》在电脑屏幕上能同时显示六个子画面,也远不如翻阅书本自在。人“书”对话,须得正襟危坐,既不宜“卧读”,也享受不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境界。阅读电子出版物的感觉,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玩”,更像是在玩游戏机。这是新媒体带来的新的阅读形态,所谓阅读形态多样化,今后多的就是这种“玩”的成分吧。
电子出版物市场规模还远远比不上传统印刷物,据民间统计,到一九九五年这个市场也只会占整个出版业的百分之六。迄今CD—ROM《广辞苑》共售出十二厘米版一万四千枚,八厘米版三万枚,而纸印刷的第四版《广辞苑》去年十一月刊行,半年间便卖掉上百万部。电子出版历史尚浅,但发展速度惊人,是谷腾堡以来的活字出版所不能比拟的。至于电子出版可减少纸的大量消费,保护森林资源等,涉及地球环境,那前景就更加诱人了。日本电子出版协会主辨这次际国电子出版展,意在启蒙人们对电子出版的认识。这个协会结成于一九八六年,现有出版社、电子厂商、印刷公司等成员一百八十八家。会长是三修社社长前田完治,他也是“国际电子书出版委员会”会长。这个国际性组织是去年秋天在法兰克福成立的,旨在统一软件、硬件的规格,因为电子出版物不能通用于各种机器,或者机器一改进便报废,必然阻碍其市场的扩大。如果说以前的电子出版物还具有某种试验性质,那么从今往后就进入实用时期了。电子出版物不具备纸媒体的许多长处,无论读取机怎么改进,画面也不可能比美印刷物,但它拥有自己的擅场,必将与纸媒体并行于世。工具性、参考性、收藏性图书资料以电子出版物为好,学问再博大,也用不着汗牛充栋,而小说之类,当然还得是书本本,那才能从“行间”读出自己的想像来。
东瀛孤灯
李长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