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第3页论述“消费集及其假设”,其中写道:
西方学者对消费集X有如下假设。
假设1—1消费集X是一个闭集。
这一假设是指:在消费集中的任意消费束均在这个消费
集之内。这也就是说,消费集是连续的。
按照《中级》,说消费集是一个“闭集”,是指:“在消费集中的任意消费束均在这个消费集之内”。不妨先从逻辑的角度分析一下。作者已经记消费集为X。什么是消费束,暂且不管,只笼统称为东西。这样,上述界说具有下面的形式:
在X中的任意东西均在X之内。
如果“X中”和“X内”是一个意思的话,《中级》关于假设1—1的界说,只不过是同义反复,没有说明任何概念。细读全书,“X中”和“X内”确实都是一个意思,并无细微差异。
那么,是不是笔误或错排呢?也不是。首先,该书的排版和印刷相当不错。至于不是笔误,可以从紧接的第4页再次重复下述文字得到认证:
说X为一闭集,是指消费集中的任意一点都在这个集合之内,因此它是连续且无限可分的;……
闭集,是数理经济学一个很基本的概念。说商品空间中的一个集合是闭集,指的是:如果商品空间中某个点离这个集合无限近,它也必须属于这个集合。为了帮助理解,我们可以举正半实数轴作为例子。如果只有一种商品,商品空间就正是正半实数轴。在正半实数轴这个商品空间里,所有比2大的数的集合,就不是闭集,因为比2大一点点的数都在这个集合中,所以2离这个集合无限近,但2不是比2大的数,因此它不在这个集合里。但是,在正半实数轴这个商品空间里,所有不比2小的数的集合,就是一个闭集,因为比2小一点点的数,比方说小百万分之一,它离这个集合的距离就是具体的百万分之一,不是无限接近,所以它不属于这个集合。
看到这里,一些读者可能感到枯燥。那么,建议联想一下某些政策性文件中像“年利润在五十万以上的企业(含五十万),…”这样的句子,这个“含”字,就具有使所论对象的总体具有数理经济学所要求的闭集的性质。如果不喜欢看着别扭的括号,上述句子可以改写为“年利润不小于五十万的企业”,因为正如前述,在正半实数轴这个商品空间里,所有不比五十万小的数的集合,是一个闭集。
在《中级》的第6页,作者列举了关于偏好关系的三个公理,其中第一个是偏好的完备性。这里作者写得对:简言之,偏好的完备性就是说,任意二个消费束都是可比的。
同页末的说明,却画蛇添足,把意思说歪了。作者写道,违反偏好关系的完备性,“便意味着任意两个消费束无法比较”。这又是逻辑的混乱。完备性是对全体的要求,所以完备性的破坏,只须在局部发生。既然偏好的完备性要求任意两个消费束都是可比的。那么只要有一对消费束无法比较,就违反了偏好的完备性,怎么能等到任意两个消费束都无法比较的地步,才亮出红牌呢?
在数理经济学中,由“闭集”的假设可以推出“连续”的性质。中级微观经济学已经有点数理经济学的味道了,所以作者也谈到这一点。但是正如前述,作者自己并未理解闭集的概念,当然也就不能完成从“闭集”到“连续”的推理。
在本来需要认真推理的地方,作者喜欢用“显然”来过渡。第8页中写道:
“如果弱偏好集为一闭集,很显然,强偏好集就为一开集。”
科学史上,有过不少大学者求助于“很显然”这一遁词的轶事:教授在课堂上给研究生讲大理论,遇上一个推理想不起来讲不下去的时候,挣扎半天的结果,往往是这样一句话:这个推理很平凡(trivial),大家回去自己把它做出来吧!黑板面前一时不能进入状态,恐也难免。但这不是写书。写书的时候,必得头脑确实十分清楚,只是因为觉得把读者很容易自行完成的整个推理都写下来会非常琐碎,才好用“显然”(obviously)这样的概括来代替。然而,确实有一些著作,常常滥用“显然”。因此,有些老师出于读书的经验,就反其道而行之,忠告学生每遇“显然”二字,尤其要打醒精神。这可谓金石之言。现在的情况是,当“闭集”和“开集”的概念本身还弄不清楚的时候,关于闭集开集的推理怎么能“显然”得起来呢?
《中级微观经济学教程》应当怎样写,见仁见智,不妨百花齐放,让时间来做优胜劣汰的工作。面前的《中级西方微观经济学》是否国内的第一本中级教程,也不必计较。有人认真地写作和出版这样一本书,该是一件好事。在笔者看来,书中是有一些不妥的地方。鉴于作者“恳请指正”之诚,也就不揣冒昧,提出上述两处商榷。第5页上作者写道:
请允许暂时不谈论“烤鸡”和“烤鸭”的“尤狄尔”,因为“烤鸡”和“烤鸭”可能会令部分读者垂涎三尺,而是抽象地介绍偏好这一非常重要的概念。
我们估计,在温饱到小康阶段,因为看到句子里有“烤鸡”和“烤鸭”这样的文字就会垂涎三尺的读者,恐怕不会太多。不过因了这段文字,作者的文采和气概,跃然纸上。这本书也有若干进步的地方,例如编列了主要术语索引和主要参考书目,这是学术出版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希望作者珍惜自己的文采,发扬力争第一的气概,写出更好的书来。
读书献疑
王则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