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法国历次的民意测验和调查都表明青年人读书越来越少,一是由于体育、电视、录象等娱乐活动占去了许多时间,二是面对体育明星和影视明星,作家们已失去了昔日令人崇拜的灵光。青年人虽然身在学校,总的来说读书要比成年人多,但是他们对书的兴趣和阅读方式却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喜欢热闹。成年人看书通常要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在自己的书房里,或者在图书馆和公园角落里静静地阅读和思考。而对于在电视、录象和摇摆舞等音响环境里长大的青年人来说,不可或缺的却是声音,寂静就象死亡一样难以忍受。百分之四十的青年边看书边听音乐,百分之十二在看书的同时看电视,还有百分之四十一看书时嘴里嚼个不停,真正静心阅读的青年人寥寥无几。他们在家里开着录音机或戴着耳机做作业,使家长们大皱眉头;在课堂上也不安分守己,弄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使教师们大为恼火。其实他们倒不一定是在专心欣赏乐曲和美味,而只是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声音作为“背景”。
二是喜欢交际。青年人最爱交朋友,所以有百分之七十的青年把“外出”列为首要活动,即到朋友家去拜访,或是到咖啡店去聚会。因此书在他们手里也成了交际的工具。他们不象成年人那样爱书如命、细心保存,而是互相借来借去。目的在于用书来说服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青年人喜欢参与政事和社会活动,所以希望获得一向令人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和医学奖的人数分别只有百分之二十一和十八,而希望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数却高达百分之三十四。
三是喜欢随便。他们看书时不像成年人那样正襟危坐,而是各有所好,百分之五十五的青年人喜欢躺在床上看书,看到什么地方停下来就随手把书页折一个角,也有不少人喜欢在书上用笔勾勾划划。看了根据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坐在汽车里听了电台的小说录音,甚至只看了一本书的内容提要或概述,他们就以为已看了原著,很少有耐心跟随作者一行行地看完一本厚厚的书。
幸而多达百分之八十二的青年都表示不可能没有书,他们无法在没有书的世界上生活。尤其对许多妇女来说,书是她们的伴侣,可以借此避免孤独。因此有的作家认为,青年人对电视的迷恋已经达到饱和状态而即将成为过去,他们对书籍的兴趣还会重新增长,关键是要用新的技术来满足他们的阅读方式。实际上,以往一切传播知识的手段都有着程度不同的缺陷:看书时听不见声音,看不到形象,而且要被作者一直牵着鼻子看下去;听录音时只用耳朵,什么也看不见;看电视、录象时固然声情并茂,可是毕竟没有书里的文字,而且携带不便。十年来孩子们狂热地迷上了电子游戏机,因为它既有图象和声音,又可以随心所欲地操作,实际上是知识传播领域里将要发生革命的预兆。三维书籍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已进入了电子出版物的时代,它同时满足了青年人的阅读兴趣和对声音、形象的需要,并且只要有一台小小的专用电脑便可随身携带,不再需要折书角或舔着指头翻书页。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再是被动的阅读者,而是可以主动操作,任意阅读不同的书籍,对比不同的观点,参与作者们的争论。当然三维书籍的好处必定还有许多,例如知识分子不必再为狭窄的住房里塞满书籍而大伤脑筋,我这样想也许只是杞人忧天,因为在三维书籍流行的时代,恐怕人人都早已有了宽敞明亮的住宅了罢。
有什么样的书就有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古代的“书”形如卷轴,需要朗读;印刷的书要用眼睛看,三维书籍则眼耳并用。反过来说,书的形式的演变也是为了满足新的阅读方式的需要。这是技术进步引起的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学者们眼看用了一辈子的精美藏书将变成几个小小的圆盘,精神上不免会有某种失落感,但无论如何,青年人的爱好都预示着时代发展的方向,我们只有努力适应和跟上时代,否则就会被青年人视为老顽固了。
吴岳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