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花旧影》这个标题,仿佛透出一缕旃檀气味。作者梵澄的名字,似乎也叫人联想到大梵天、佛图澄。恰好赵家璧《文坛故旧录》里有这么一篇文章:《尼采译者徐梵澄正在研究佛学》。这“正在研究”,说的是他于八十年代整理完成两部佛学译稿,一种是用英文翻译了《僧肇的三论》,又一种是新出版汉译印度经典《五十奥义书》。据梵澄在《星花旧影》中的自述,他青年时代已经开始探索佛学,往谒鲁迅,“我起初说我看《大乘起信论》,先生说不如看《百法明门论》,因为《大乘起信论》究竟是一部伪书。其次研究诸教之斗争,先生说当先看《弘明集》和《广弘明集》。可说我于佛学的一知半解,最初是由先生启蒙的。”
《星花旧影》有一个副题:《对鲁迅先生的一些回忆》。——“我记不起去看过鲁迅先生多少次,谈过多少话。最初一甚深的印象,是几乎是一沉默的告别。——查先生的日记中,有这么一条:‘下午徐诗荃赴德来别。’时在一九二九年八月二十日。”徐诗荃即梵澄,他剥茧抽丝,就打这里引出紧裹的回忆端绪。那天下午,敲开景云里的门进入后堂,在书案左边就座,便说:“明天动身,正午十二时开船。——先生寂然,静静吸着一支烟,我便停止了说话。过了一会儿,先生开始说:‘在中国没有二十四小时了!’——我说:‘是。’……”告辞的时候,“先生一直送到大门口,我便鞠躬下去,刚一伸身,先生突然目光辉射,执着我的右手猛然一握,我感到那手力极强。这是以前未曾遇到过的,我吃了一惊,便分别了。……其时我正二十岁。”此文在《鲁迅研究资料》第十一期上刊载时,没有注明写作年月,《文坛故旧录》里则说,它写成于一九八四年八月十七日。所回忆的是整整五十年前事,诉来却真是蜡泪如新,音容宛在,片刻的默然相对,令人沉醉千日。只是我的根基浅薄,读到那若含禅机的“一握”“一惊”,不能明心见性,立顿悟义罢了。
梵澄一九二九年八月去国,一九三二年八月归来。留德三年期间,“替先生收版画,多是木刻原印而有木刻者签名的,买些艺术书,寄些杂志、报纸,有时代查一二寻常德文字典上没有的名词”,收到过鲁迅写出的四五十封信。想来出国之前,归国以后,大概也还该有一些信吧?赵家璧说:“鲁迅逝世后,停放在万国殡仪馆的小房间中时,梵澄一清早就去那里吊唁,悲怆至极,泣不成声。当时他告诉许广平,鲁迅给他的信,可以集成厚厚的一本”,深惜当年三闲书屋影印《鲁迅书简》没有及时把它们收入,如今竟至一纸无存!而梵澄居然明确无误地从记忆中引述了十四封鲁迅来信里的一些段落,写入《星花旧影》,令人愕然惊叹。梵澄说:“有些信中的话,格言似的,当时揣摩很久”,“皆有如星星火花,时时在我的眼前闪烁。一些关系,有此由此从此因此以此,对我平生的影响是大的。”吟味文中引录的段落,声口果然逼肖。而每段称引之后,梵澄又必细细交代语境,使人因之感到于此能讽诵一句经文:“佛所印可”。怎样办到了这一点?赵家璧重温鲁迅给他的信中涉及梵澄的话,拈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那种亲切的关怀,甚至有些宠爱和宽容的感情。”我按照赵家璧的提示,查检了《鲁迅书信集》里一九三四年一至四月间给黎烈文的五封信,其中提到梵澄的话,也正与赵家璧的回味相同。看来,这里有一种交流和感应,遂致铭心镂骨。梵澄自己说:“几十年前的事,仍可记起,如同昨日的一样”,之后,他又加了一句:“但这颇需要相当的修习。”这里“修习”二字,又像别涵玄义,或者虽不易言传,犹略可意会欤?书信之外,还有面晤时一些谈话的回忆,梵澄特地声明,这不比先生写下的信,记忆的精确性或许差一点。更有“一些零星杂事”,“回想起来,多么富于人生情趣,在平凡生活中是近于艺术化了。”读来“<SPS=1741><SPS=1741>多古情”,只觉得满纸悲欣交集。
《星花旧影》全文约二万言,分为十二节。开头一节是序言,论说只要“神志清明”,忘掉的也可以记起来,可是“修习”之成败,模糊或清晰,“决定的因素颇多,结果也甚为相对”。既说“就整个人类文化史观之,回忆曾起莫大的作用。无论其性质是纪念的或怀古的,它成就了历史而为人类所保重”,却又说“一种冥漠的心境,即古人所谓‘忘予之天’”,是真实的、必要的,“遗忘是救治”,甚而谓“由此可知记忆不必定真实”。这真是云海苍茫,洪涛澜汗,不是菩提接引,倒像是魔罗当关。我自己始初读此,也几乎知难而退。听说古人编文集,序言或不列于卷首,倒是殿于书末。则读者不妨先读第二至十二节,然后回过头再读开篇。如此定能体味它传神传情,而深感其立德立言。赵家璧先生是一位“播种者”,其经历是“为书籍的一生”,在三十年代他仅与梵澄一面,到八十年代才得通声气。铁鞋踏破,绳床坐穿,方能催化得这“国内所有鲁迅研究者寄厚望于”此老的《星花旧影》,其功绩值得香花供养。
朱维之先生为《史蒂文生游记选》作序,有言曰:“慢慢读来,颇得心旷神怡的享受。”我极赏此“慢慢读来”四字,希望自己能长保一份宽闲的心情,得以时时把卷沉吟。
(《星花旧影》,徐梵澄著,载《鲁迅研究资料》第十一期,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一月出版)
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