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原版面
封一
学人
学人
陈平原、王守常、汪晖主编,国际友谊学术基金会(筹)资助,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每辑40-50万宇,9.80元。邮购者请与江苏文艺出版社发行部联系,(地址:南京市高云岭56号,邮政编码210009),邮费15%。
第一辑
学术史研究笔谈 陈平原、王守常、钱文忠、靳大成、刘东、葛兆光、梁治平、雷颐、陈燕谷、蒋寅、许明
“赛先生”在中国的命运 汪 晖
在学术与政治之间 陈平原
新文化运动与“扎教”观 董士伟
“士”形义源流衍变说略 阎步克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圣”的起源 [日]<SPS=1315>田 忍
论周札的建构及其对村社札俗传统的扬弃 吴予敏
逃向世界 杨煦生
背景与意义 葛兆光
李、杜、苏诗中的时间观念及其思想渊源 蒋 寅
戏与义和闭运动 李 林
东汉“桓氏学”对训诂学之作用 张 猛
试论唐代的给侍制度 李锦绣
王阳明逸文论考 吴 震
英国普通法中的罗马法因素 梁治平
因果律、历史主义与自主性 萧 阳
传统(儒教)文化在东亚各国现代化过程中所起作用及其异同(日文) [日]伊藤虎九、 沟口雄三等
略述日本近期中国哲学研究动向(日文) [日]关口顺
第二辑
章太炎与中国私学传统 陈平原
梁启超的科学观及其与道德、宗教之关系 汪 晖
金岳霖论感觉内容和外物的关系 胡 军
十年海潮音 葛兆光
廿世纪儒佛之争 王守常
“哈姆雷特”与“唐吉诃德”的东移 钱理群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形态与轮回机制 王 毅
西周金文中的土地制度 李 零
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春秋观 陈燕谷
裴 及其《崇有论》新探 李中华
论法国大革命的反党派意识 高 毅
维特根斯坦论遵守规则和私人语言 徐友渔
日中明治填词与中园词学 蔡 毅
学术史研究笔谈 厦晓虹、张京暖、张 鸣、冯统一、阎步克、沟口雄三、汪晖
韩国哲学界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现状 [韩]高在旭
韩国中国语文学界之学术活动简介 [韩]吴淳邦
文学结构与文学进程 陈国球
欲望的陷井:重读茅盾《春蚕》 陈清侨
康有为与孔子纪年(日文) [日]村田雄二郎
封二
学人
学人
第三辑
荀子论“士君子”与“官人百吏”之别及其意义 阎步克
晚清志士的游侠心态 陈平原
吴稚晖与中国反传统主义的科学观 汪 晖
论恻隐之心 何怀宏
《方言》研究的历史鸟瞰 华学诚
成圣之道 靳大成
陈寅恪先生之史法与史识 卢向前
李退溪心学的再研究 陈 来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辨证(经部) 孙 猛
汉文字与拓跋鲜卑汉化 何德章
唐代弹劾制度研究 胡宝华
典在唐前期财务行政中的作用 李锦绣
中国与西欧中世纪农耕结构的内在差异与客观影响 孔泾源
皎然诗禅论 蒋 寅
韩愈的人“臣”定位及其“道”论 陈 飞
明清邸报与文学之关系 刘勇强
亚里士多德与ana1ogia entis 靳希平
海德格尔关于技术的本质之思 王 炜
诺齐克人权理论摄义 万俊人
协作、开放与非形式主义 何光沪
从濡教视角谈文明(日文) 〔日〕黑住真
王夫之伦理学的基本结构(日文) 〔日〕马渊昌也
学人
第四辑
胡适与社会主义的合离 罗志田
读胡适自传唐注 王元化
胡适派文人集团 沈卫威
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 陈平原
吴宓与《学衡》的文化保守主义 吴 方
冯友兰文化观述评 陈 来
当代新儒家的“超越内在”说 冯耀明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史讨论中“封建”概念的演变 潘洪其
秦汉之际法、道、儒之嬗替片论 阎步克
王维与山水诗由主玄趣向主禅趣的转化 赵昌平
论元代相权 张 帆
王韬、黄遵宪旅日心态研究 夏晓虹
1740年前的法国对儒家思想的接受 孟 华
卢梭:大革命前夕的精神氛围 朱学勤
“是”、“在”、“有”的形而上学之辨 赵敦华
我们怎样认识西方人的“是” 王太庆
西方社会危机与“交往理性”的重建 章国锋
学术史研究笔谈 李零、单世联、李公明、吴定宇、周小兵
现代性及其问题:五四文化意识的再探讨(英文)〔美〕李欧梵
论高丽与元之间的经济交流(日文) 〔韩〕张东翼
王夫之伦理学的基本结构(下)(日文) 〔日〕马渊昌也
封三
1993年第6期,总第171期 - 封四
参见原版面
封四
1993年第6期,总第171期 - 目录
1993.6
陈乐民 哲学家的足迹和沉思————————3
冯友兰先生的两个“自序”和一个“总结”
王元化 读樊著龚自珍考————————11
白 波 玄妙之“门”———20
刘思谦 人生边上的问号——————27
王小波 摆脱童稚状态——————33
陈克艰 乌云周围的金边———————39
张曙光 探寻生产的制度结构————————45
钱理群 有缺憾的价值 关于我的周作人研究———————51
汪丁丁 谈谈“能用数目字管理的”资本主义————62
钱满素 培植民主的“基因”———————67
博 凡 现代人的贫困 著译者言———————74
李 黎 幸存者的文学——————79
朱 健 手按《圣经》而心不发抖 解读“一户侯”————————83
郁 之 关于“两个配合” 大书小识之十三————87
张汝伦 理想就是理想————89
品书录—————93
九死一生后的思索(文白)◆诗学之境(张节来)◆海明威在中国(文葆)◆“为什么我在这里”(吴根绍)◆张爱玲的宽度(吴福辉)◆快乐的文本(蒋原伦)
王家新 冯至与我们这一代人—————102
辛丰年 藤花馆中的一位来客———————109
周振鹤 非无类非无非类 无深言无非深言—————113
林 夕 十年和廿年————121
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始末
冯亦代 辛格的《证件》 西书拾锦——————128
恺 蒂 依然话说格林 英伦文事——————132
李长声 书·读书·读书史 东瀛孤灯———————136
孙 歌 第三种文学 从日本的向田邦子说起————142
吴岳添 创纪录的作家 远眺巴黎——————148
丁 聪 漫画———73
文讯———————151
邮购信息———156
出版信息———————159
读书短札
蓬屋说诗(一)、(二)(凡木,19、61)◆《钱钟书传》的遗憾(吴江涛,78)◆“文化大革命”即文化大革命(于飞,82)◆《不免粗率》的粗率(周和军,108)◆为善难能(赵健雄,127)◆读“品味”(赵柏田,147)◆“凤鸣”行(宏图,150)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