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选》的注释的长处在于据毛泽东的解释来注毛泽东的诗词。正是在这一方面,我认为也有不足,就是说,在利用毛泽东自己的解释方面还可以提供给读者更多的东西,包括选用一些尚未被选用的材料和更充分地介绍所选用的材料的背景。
比如说,一九六二年《人民文学》发表《词六首》时,毛泽东写了一个小序:
“这六首词,是一九二九年——一九三一年在马背上哼成的,通忘记了。《人民文学》编辑部的同志们搜集起来寄给了我,要求发表。略加修改,因以付之。”
这个小序,《诗词选》的注释中没有采用,大约因为它是通说六首而不是单说某首或某句,格于体例,不便于在注释中引述吧。
然而,“马背上哼成的”,这话很有意境。古人说,读书有“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哼诗自然也有这“三上”。不过,古人读书哼诗在“马上”,那马,是旅途之马,是“古道、西风、瘦马”,是春风得意蹄疾之马。毛泽东在马上哼诗,那马,是征战之马。在战斗的空隙,在行军的征途,在马背上哼成,此种豪情、意气,化而为诗,恐怕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因为古代参与征战并写出诗词的读书人就不多。曹操算是一个,但曹操领导的战争,同“唤起工农千百万”、“十万工农下吉安”的战争怎能同日而语呢?领导和参与工农人民战争,又有中国古诗词的素养和才华的,就是毛泽东、朱德、陈毅这一代了。以后大概也不会有了,因为时代不同了,战争条件和文化背景都不同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毛泽东这一代人写人民战争的旧体诗词,已成绝响。
十六、雨中访娄山关
前年九月访问贵州,访问贵州就一定要访问遵义,访问遵义就一定要访问娄山关。一定要访问遵义,是因为遵义会议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的地位;一定要访问娄山关,是因为毛泽东《娄山关》那首著名的词。
那天恰好秋雨淅沥,行人、游客稀少。快到目的地了,看到山脚路边立着一块不大的石碑,上刻“娄山关”三字,是从山隘口上搬到这里来的。山隘口因为修公路,拓宽了。隘口右边,又拓宽了一大块地方,为的是立一面又高又长的石碑,镌刻毛泽东的《娄山关》词。想来当年山隘是很窄很险的,现在两重拓宽,我觉得反而多少失去了一些险象。公路是不能不修的,为修诗碑而进一步拓宽隘口是不是必要呢?大诗碑修在山脚下,原碑留在原处,是不是更好呢?
看过诗碑和山头的纪念碑,回来看展览馆。展品甚丰,其中有关于娄山关战斗和《娄山关》写作的说明,所据大概就是《毛泽东诗词选》的注释,似乎不很详细。我记起从毛泽东手稿中看到过他写的很长一段话,详细说明了战斗的经过和写诗的情景。便把这一线索告诉展览馆的负责同志,他很高兴,希望能得到手稿的复印件展出。
回来托人查找,果然有这样一份手稿。原来《娄山关》发表之初,郭沫若写过一篇解说。毛泽东看了,认为说的不对,便动手用郭的口气在郭文上改写了一大段话,文如下:“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这是作者告诉我的。一九三五年一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二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象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请看,这里有故事(解诗之难的有趣故事),有历史(遵义会议后红军往复征战的历史),有写诗背景的详细交代,有为解诗所需的关于地理、季节、景物的描写,有作者写诗灵感的自白和对某些诗句的自我评价,多有意思。注释虽然也是根据这段文字写的,却简略多了。我以为,不如照引这段文字,有更大的信息量和可读性。
讲到有故事,上面的故事还没有完。毛泽东替郭沫若改了郭的文章,是改在郭送请毛审阅的文章清样上。可是却没能及时告诉郭,以至于郭的文章仍按原样发表出来,而毛的修改长期不为人所知。
前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修改郭文的手稿,还发表了吴正裕谈此事原委的文章。这段改文和这段诗话,才为广大读者所知晓。吴君做学问很细心,根据确实的史料,指出毛泽东改文中“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记忆有误。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是在一月十日,遵义会议后一月二十日红军经过娄山关,没有发生战斗,因为关在红军控制之下。
从这段改文,又引出一个这首词写作的时间问题。毛泽东说“词是后来追写的”,后到什么时候?没有说。《诗词选》记为一九三五年二月,这是词中所写的娄山关战斗的时间,是不是追写此词的时间呢?恐怕谁也说不清,也没有必要和可能弄清了。
由此想起在《中华英才》的一篇文章中读到,杨静仁曾当面问过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是否长征途中所写。毛主席说,长征时千难万险,那里有时间写!这是在延安感怀长征的情景时写的。杨因此而对《诗词选》记此词写作时间为一九三五年十月提出疑问。杨既然当面问过,所说当然可信。只不知“在延安感怀”,是否记得准确。不过,词并非当时所写而是“后来追写的”,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了。
由此又想到,“马背上哼成的”,也是一种诗的意境,诗人的表达方式,不可以过于刻板地坐实的。
大书小识
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