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教学或许是哈佛经理学院最为突出的教学方法。它使用的实例取自世界经理人员的第一手报告,从工业制造厂到政府诸部门,从金融机构到非营利性组织都有。实例的讨论课题或是某个新产品的市场营销计划,或为某跨国公司的组织变革,或是资方与工会谈判的战略,或为女经理人员单位里受到性骚扰时的对策,总之是五花八门而又百川归海——通过实例分析及对策,看这些未来的经理们在走向大班台前,是否能成熟而成功地表现出现代工商管理者的素质。
分析从个案而纵深,由局部而整体,由企业谋略而国际政治经济,这就很能在提高学生具体论证能力的同时高度开阔其视界。
比如日本,自然资源匮乏、人口压力颇大、二次大战的战败国日本,战后短期内一跃而为世界主要工业先进国,其经济奇迹,令美国震惊。哈佛便把日本诸著名企业作为重要实例剖析。例本田公司采取稳扎稳打的战略,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从西海岸向东海岸扩展,四五年内席卷全美,其成功的内外因是什么?例三洋公司,创立于一九四七年,到一九七六年,它的总销售额已达二十亿美元。三洋能给美国哪些方面的重要教训与启示?
在美日对比的讨论中,学生们发现美国的企业经理首先关心的是利润,而不是提高产品质量,加紧研制赶超竞争对手的技术,华尔街急功近利的作风造成哪怕很有远见的经理也在压力之下,被迫舍本逐末,拚命提高短期利润。“日本的工业政策其基本精神是在不损失效率的条件下,企业间以合作取代竞争。衡量一个日本企业的成功不是短期利润,而是这个企业保持全员就业,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扩展市场和技术革新的实绩。”
这种对比分析,对于才始走向尚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的中国企业也是耐人寻味的。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战后日本,非但积极从西方国家学“本”,也甘拜下风地学“末”,大至宪法、教育,小至质量控制、顾客至上,莫不向英、法、美诸国“向右看齐”,却每每青出于蓝,这种大胆拿来,彻底摒弃体用之争的概念上的作茧自缚,其结果是在战争的废墟上娩出一个亚洲头号发达国家。
书面形式分析固然紧要,但,经理学院的成绩,居然有一半取决于上课发言与论辩!这就迫使学生没法不十分看重口才的训练,甚至及早求助于心理医生。而我们的高教,多年来尚未摆脱教师满堂念,学生整本记的旧习。无怪杨振宁先生会在褒扬中国学生学习刻苦的同时,指陈其主动性、创造性的欠缺。
我感兴趣的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们,有不少就是某个方面的研究专家,所谓学有所成,然后才可能教有建树。我的一个朋友,搞无线电多年,他感觉在大学一年进修所学,还不及在一个能干的修理电器师傅跟前收获大。这当然不能因此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但,倘若一个教写作的教师拿不出一篇可以示范的文章,一个教市场营销的教师做不出一个象样的市场个案报告,那就无异于无的放矢、缘木求鱼。
(《哈佛经理学院亲历记》,唐庆华著,三联书店一九九四年十二月版,7.00元)
品书录
南翔